《了凡四训》 积善之方——敬重尊长

【敬重尊长】:做好自己的本分

想要立命,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什么是敬重尊长呢?袁了凡说,家庭的父兄,国家的君长,以及一切年事高、德行高、识见高的人,我们都应该恭敬对待。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断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袁了凡讲的“敬重尊长”,实际上是在讲忠孝。

“忠孝”两个字往往会被断章取义的进行批判,例如“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这句,经常被作为儒家观念迂腐的证据。还有《弟子规》这样的作品,片面强调子女对于父母、下属对于上级的义务和责任。实际上,《论语》和《孟子》所讲的忠孝,是建立在对等的关系之上,并非对父母或君王无条件地服从。如《论语》里说,对待父母的过失和错误,子女是可以婉言相劝的恶,如果不听,那子女就担心着即可,行为上仍尊重父母。假如君王无礼,孔子说过“道不行,乘桴于海“——自己去海上逍遥。孟子比孔子激进,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对我不好我就视你为路人或仇敌,哪怕是君王亦如此。

《孝经.谏争章》里记载了曾子与孔子有关孝顺的对话,大概内容就是如果做父亲的有敢于直谏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于不义之中,对于君王,臣子也要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易之事,一定要谏争劝谏。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并不能称得上孝顺。《论语》里,孔子把孝看作“仁”的起点,他认为,一个人道德观念的形成,要从处理好自己与亲人的关系开始,然后把自己的爱和责任感不断向外扩展,乃至扩展到整个社会,然后就可以建立起仁者爱人的美好社会。关于“忠”,孔子认为包含以下三个意思。第一,言而有信,人与人之间要讲究诚信;第二,忠于人民,在军民关系中,君王一定要以一颗赤子之心奉献于民;第三,终于君王、忠于国家,作为对君王一片赤诚的回应,臣子和人民也都应该对自己的君王和国家忠诚。

以上事儒家忠孝伦理的一个轮廓,袁了凡将其大而化简,最后落脚在感恩和诚信上,也是每个人能够轻而易举做的到的。所以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时时怀着感恩的心,以诚信之心尽好自己责任,就是在行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