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sjaljm
30天,24篇文字,如湖水泛起的一圈涟漪,却在内心涌动巨大的波澜,拍向未知的彼岸。
在不知公众号为何物时,每每打开一篇文章都会看到一个全新场景和作者丰富的内心。他们将一个简单的事物画卷般呈现在读者眼前,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开启一扇门。这一次,我鼓起勇气接受新的尝试,加入到公众号的队伍,坚持做一件事。写作成本不高,一台电脑,一个大脑,工作之余死磕自己就能完成,无需借助外力和团队力量。这次先给自己下了个套--公众监督。公众号是有人看的,不是简单的日记,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了压力,倒逼自己转化为写下去的动力。写日记时断时续,多感悟,少思考,语言的组织内容的推敲难上层次。日记与公众号差别巨大,一个对自己负责,一个对自己和公众都要负责。每篇文章尽力言之有物,自己满意也让读者有所启发收获。正因如此,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对内容做一番思考,查一些资料,明确认识理清思路,虽然只是一个点的明晰,却让我结结实实的在木板上钉下一枚钉子。24枚钉子,一锤锤砸下去,砸出了思想火花,砸裂了坚实的冰层,日积月累,也许自己会造出一艘远航的帆船。
写作写什么。十多年前,闲来无事从自己的故事开刀,写了成长的往事《童年的村庄》,没有惊天动地,都是鸡毛蒜皮,坚持了三个月,最终因工作调整,一搁十几年。期间,工作需要写过一些“八股文”,要求层次分明,标题对仗,但写的快忘记的也快,早已没了印象,也未保留更无从寻找。公众号是自己写作的第三个阶段,形式多样,自由创作,但仍会遇到写什么的问题。告诫自己一定要写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感受,形式、结构、谋篇布局都可以先放下,前提是愿意表达,不受困于条条框框,解决好愿不愿,再逐步走向会不会,好不好。如果一开始就将标准定的太高,吓死了宝宝就没得玩了。回顾24篇文字,有一条主线始终牵系,那就是升级自己的认知能力,让思维更加活跃,即使对一个简单的事物也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描述。《一杯白开水》《你是一颗天体》确立了自己的写作原则,科学写作精神和独立自我精神。《我拿什么与这个世界交换》叩问自己的内心,必须直面“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绕不过去,试着做出一点回答。《歌声响起》里满是笑声,只字未提眼泪,而看过小品一定是笑中带泪,那才是歌声响起的状态。《客厅有花》心中也会有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热爱,对亲人的热爱。写什么都是在写自己,都是在写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过程。当走过一段时间,再回首,那些点点滴滴会像繁星般挂在天际,会像照片般留在曾经的记忆里。
看书看什么。以前看书是看热闹,只看不多想,认为存在即合理,而且很多书是文学大家的作品,他们写出任何文章都不奇怪。现在不同,看书会进入作者的写作状态,看他如何下笔,如何描述,如何思考,从中看到与作者思维的巨大差异,虽不能至,心想往之。理解了只字不差的阅读,信息爆炸容易失去阅读的耐心,喜欢标题党,喜欢一目十行,希望学到精读,泛读,扫读的技巧,找到看书的捷径。静心阅读会发现,书中每个字都有意义,每组词都有思考,每句话都有推敲,明白阅读只有一个速度---消化理解吸收的速度。发现很多文章作者很年轻,二十出头,三十上下已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不相信他们都是天才,更不会羡慕嫉妒恨其才华,相信奇迹藏在时间里,高手出自练习中,正是他们笔耕不辍,不停写作,才会有眼前质的飞跃。坐冷板凳与自己死磕时我们不曾看见,那收获鲜花和掌声时我们也不应感到意外,继续写作才是唯一。
交流是最好的学习。看书与写作是对自己的较量,而交流却必须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知道大多数文章都是自己认识的朋友在阅读,也会有少数人未曾谋面,之所以有人关注一定有些观点朋友们是认同的,也逼着自己尽可能说出新的认识,新的视角。时不时会收到留言,有的会找我面对面交谈,这是最愉快的时刻,因为交流会有探究的无限空间,是对文章内容拓展与外延,成为文字之外生命的链接。就一句话展开讨论,表达出文字之外不曾涉及的边界,挖掘出内心更多的思考与新的未知。每次对话都是一次升级,在朋友的视角里找到新的突破;每次对话都是一种加深,将一个观点辨析的更加光亮透明。交流是学习的最佳方式,明白上学时那些喜欢给同学们讲题的孩子学习能力更强,成绩更优异。因为他们每一次讲解都是对知识点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教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由此,写作需要分享,学习需要分享,任何知识都别藏着掖着,拿出来与人分享,帮助的是别人,成就的却是自己。交流是最好的学习,不分享,无成长。
这些都是写作送给自己意外的礼物,之前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如果朋友们有写作的爱好,写作的冲动,别在犹豫更别彷徨,动手去写吧,你会在写作中认识你自己,看到更加多样的世界,收获一份不断生长的礼物。
相信这条路上,你并不孤独,且充满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