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刘友龙老师的,顺势而为讲课,感触颇深,就孩子回家抱怨这个话题进行分享:
当孩子抱怨老师军训的时候要求太严肃了,还骂人特别烦的时候,如何共情孩子。
首先我们要想更好的共情,我们这边感受到共情,绝对不是我们用嘴一说,那就叫共情了。
共情最主要的是一种深深的感受,你能很好地感受到对方的感受,这是最重要的。
包括其他很多的沟通也都是如此,要想沟通能很好的进行,我们必须要感受到对方的感受,进入到当事人的脉络里边想一下,让我们在军训的那样的环境里边,军训、教官老师特别的严肃,动不动还骂人,这个时候我们会是什么感觉?
当我们这样感受的时候,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们不要想着我怎么样去说服孩子。
因为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我们很想立刻就想到办法去说服他,这也是今天我一会儿要去讲的,顺势而为。
但是我们很多时候是很难顺势的为我们着急。
我们着急如何更快的改变对方,哪怕我们共情也是为了改变它,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去感受他的感受,孩子他都是有感觉的。
所以我们学了很多东西,有的老师给我反馈,学了好多的心理学。
发现好多用不上,因为我们的目的性往往是太强了,在一个人给我们抱怨的时候,比如说反过来吧,当我们给别人抱怨的时候,其实我们这个时候我们更希望别人怎么样。
更希望别人听我们说,更希望别人能更好地理解我们。
最好能跟我们一伙儿的对吧,这些我们都讲过,但是如果别人他就想赶紧通过共情,通过跟我们沟通,让我们赶紧改变我们的观点。
让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应该调整自己,那这个时候我们会是什么感觉。
我们估计就不想说话了,就不想跟他沟通了,反而可能会更烦恼,更不高兴,因为太快了,所以如何共情,先去感受到孩子的感受,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呢,真的很烦人,让我们在那环境里边儿,我们估计我们也会很烦人,我们可能也会很生气,感受到不要试图去劝孩子,说服孩子改变孩子,感受到之后。可以由其自家孩子啊,咨询的时候一般不这么做,自家孩子你可以适当的去认可他,是这样的,然后让孩子说一说,听孩子说我们讲的云手,各位老师是否还记得在他说的过程中,慢慢的他的情绪状态就会好得多,情绪出得来,道理才能进得去。
接下来才可能更好的改变他,所以用语言如何共情不重要,关键是你又是否有感受到对方的情绪。
就这个顺势而为,今天我的侄女儿回来说,老师把她做坐的位置调到了讲台上,高一的学生,那孩子回来就很难过,还说这个班主任还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儿子说这个班主任还小心眼儿,怎么办?孩子心里很难过,他妈妈和奶奶都说,我们一定要做好,证明给班主任看,我们做的很好,那这个心是好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真的现实的环境就这么差,我当时跟他妈妈说你看孩子坐到那儿确实也看不到。位置还特殊,孩子心里肯定很难过,一定要和孩子是一伙儿,当孩子听到这些的时候孩子哭了。
可能这些就是同理吧。
但是后来我自我反思发现自己有些心急,只想让孩子从困境出来。以至于问了孩子两个问题,孩子都说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对孩子来说不想坐讲台上,那我们怎么做才让老师对我们的印象好,让我们做其普通的位置,孩子都说不知道。咋例外,因为孩子没有经历过这个情况,所以说例外孩子也没有,那下一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