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文明之旅】公元1019年·掉队,那么有才华的人怎么就被遗忘了呢

公元1019年,宋真宗天禧3年,辽圣宗开泰8年。

《文明之旅》这个节目,做到1019年,已经20集了。也就是已经20周,五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因为我是后写的,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快七个月了)。真的很快,一直很感谢像罗振宇老师这样的知识传播者,我感觉罗老师更像一个文化的传播者。我们都是占了便宜的人,他每个星期都会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给我们讲述一个主题。这些主题的背后,都是他去查阅资料、看书、甚至请教专家之后,化成的“精华”,我们没有耗费什么精力,却能用一个小时时间享受人家劳动之后的,带给我们的文化的享受,多好的一件事。

1019年,大宋的天禧三年,对于宋真宗来说,人生已经开始了倒计时。我们这些后世的人知道,再过三年,真宗一朝即将结束,他的人生也将余额耗尽,当时的朝廷,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在做着新旧交替的准备,从实际的事务上,从心理的建设上。一些人要谢幕,一些人慢慢走向前台。

这一集里,罗老师讲了一个人,杨亿。我是真没听过这个人(要不还用看节目么?)杨亿是谁,他是北宋初年的文学大家,甚至是后面像欧阳修、苏轼,我们这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内心的精神导师,心灵标杆!他从小就是“神童”,7岁就会写文章,11岁就受到宋太宗的喜爱,授予官职,真宗朝就参与修订那部《册府元龟》,一生未曾离开过笔墨。这样一个人,怎么千年之后,好像真的也没啥名气呢?

如果说,作为一个让欧阳修、苏轼都仰慕的文学前辈,那么在我们如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更别说这些名家的诗词了,动不动就给来个全文背诵。那杨亿你那么有学问,有才华,怎么甚至连语文的阅读课本里都找不到其踪迹呢?

对,他的学问、才华,毋庸置疑,宋太宗、宋真宗都认定的。他的慢慢“消失”,源自于北宋初年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西昆体。并且是以杨亿为首。那什么是西昆体呢?我们来看一首李商隐的诗《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李商隐的名作,八句诗,四个典故。每一句都是“泪”,但通篇没有出现过一个“泪”字。对,所谓的西昆体,就是仿效李商隐的风格。比如杨亿也有首写蝉的诗:

碧城青阁好追凉,高柳新声逐吹长。

贵伴金貂尊汉相,清含珠露怨齐王。

兰台密侍初成赋,河朔欢游正举觞。

云莫翠缕徒自许,先秋楚客已回肠。

一样,也是通篇未曾出现“蝉”,但是句句在写蝉,而且每句都用到了典故,西昆体的主要特点就是:诗歌语义要深,词章艳丽,用典精巧。对偶工整。看到这里,我自己也会觉得,这不是挺好的么,文章也好,诗歌也好,优美的文笔不是更具有欣赏价值么?对中国文学史有点了解的,会联想到另外一种文体:骈文。天下第一骈文《滕王阁序》,洋洋洒洒,多厉害啊,只要能全文背诵,滕王阁免费游览。

正如骈文的慢慢消散,西昆体未能长远的传之后世的原因大体也是一样,虽然在北宋开国之后的几十年里,确实很流行,但是它只能属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虽然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艺术上大多师法晚唐诗人李商隐,但只是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

说穿了,就是太空泛了,只能满足当时的那个时代。时间之久,韩愈柳宗元开创的古文运动,又会在宋代的文学界里蓬勃发展起来,那种实实在在的文章,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

我经常会和朋友聊一个话题:好像现在的时代里不怎么出大师了。甚至专家、教授、大师隐隐然都有了点贬义的感觉。我看《南渡北归》,虽然那个时代对于我们来说,被战乱、贫穷、饥饿充斥着。但是那些星光点点的思想力量,隔了几十年,几百年,依然会感觉受用。

罗老师给了一个解释。看这个人在和什么对象对话。

比如一个文学家,不追求当下流行的主题,追求所谓的流量,而让目光在天地间的极远处游走,在最幽深的人性里探寻,在虚构和真实的边界上斟酌,在生死、慈悲、激情、淡然、欲望这些永恒话题中徘徊。这样的文学家,不管他深处什么时代,他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就高嘛。所谓的大师,不仅是因为他有水平,而是因为他对话的对象更根本,更普遍,更永恒。高水平的人,每个时代都会有,但是和根本、普遍和永恒的问题对话,那就不是每一代人都有的机缘了。

钢琴家古尔德的一句话,说,“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是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可以属于自己的时代,也可以通过和更永恒的东西对话,成为更久远的存在,属于所有的时代。

杨亿有着那么好的起点,那么好的学问,那么好的才华,他距离名留青史其实很近,但是他选错了对话的对象,沉迷在自己时代限定的游戏里面,只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掉队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