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受:
隐藏的解释分解环节和直觉解释环节这2部分特别烧脑,录音反复听了好几遍,从一开始的满头雾水到现在有点明白了。
快思考整个过程是很快的,现在将这个过程进行拆解分析,帮助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思考过程,对自己的思考环节可以进行纠偏,这难道不是显性化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吗?一直想要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可是之前总有一种难以下手的感觉。通过今天的内容,突然明白了这几天的内容不正是将思考过程进行拆解和分析,解决是思考是什么的问题么?这样不就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了吗?将无形的思考过程通过流程图的形式显性化,这绝对是高招,妙招,突然领会到了流程图的魅力所在。
我对快思考的2个部分的理解是:隐形的解释环节通过感官触发器,对对象提出3个问题,这里运用到的是3F组块:对象是什么,对象的目的是什么,对象的情绪状态是什么。直觉解释环节,直觉通过调用捷径和专家直觉对三个问题要给出答案和结果(解释系统):“对象是什么”的答案,“对象的目的是什么”的答案,"对象的情绪是什么"的答案。这里我的疑问是:该怎么分析调取了哪些捷径?分析出的捷径是否全面?捷径有哪些,能否从书中找到所有的捷径或者说人们常用的捷径?专家直觉到底是什么?另外让我触动很大的是,快思考也会影响系统2 ,看似理性的系统2也可能因为系统1的影响出现各种bug,导致做出不恰当的决策,那么我们该如何减少系统1的不利影响。虽然说系统1在很多情况下帮助我们省了不少的力气,但是个人猜测很多捷径带来的解释是否只适用于过去的时代,而在如此高速发展的今天很有可能因为这些捷径给出的解释在当下的环境下是不恰当的,进而导致整个流程出问题而造成损失?(这是不是我的个人偏见了?)
提醒自己的部分:
不知道这部分的理解是否有误,还需要结合他人的理解进行纠偏,这部分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