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难免会有很多担心的事情:路上堵车,担心会不会误机?孩子成绩平平,担心会不会考上好大学?工作面试,担心会不会通过?
……
有时还可能遇到巨大的悲痛和一些大的麻烦和难处。
对于这些事情的发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积极乐观的人,总会在逆境里发现美好之事;消极的人会让自己更加焦虑不安。
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可以让自己在逆境里依然发现美好之事?
答案就是改变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不同,不仅会让自己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影响自己的心情,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幸福、身体的健康。
凯瑟琳•桑德森博士在《反消极:积极思维成就蓬勃人生》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身体的健康状态,甚至寿命的长短,都不是由外部事件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看待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方式决定的,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
这本书告诉我们思维模式很重要,我们虽然不能控制不顺之事的发生,但是当不顺发生时,它可以控制我们对这些不顺之事的看法做出选择,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选择积极的思维模式,这会对我们的幸福、健康甚至我们的寿命产生持久的影响。
这是一本清晰易懂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减轻压力和改善生活的信息宝库。它引用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帮助读者改善健康并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01刻板印象影响人的行为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模一样的葡萄酒,如果给它标上不同的售价,一种标价是每瓶90美元,另一种标价是每瓶10美元,那么人们会觉得90美元的葡萄酒喝起来比10美元的好多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在我们的经验中形成的一种印象是:价格贵的东西一定比便宜的东西好。价格贵的葡萄酒一定比便宜的酒口味更好。
我们这种以捷径理解世界的过程叫心理捷径,它基于我们从经验中形成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人们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或事物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比如,在人们买桔子时,总有这样一种感觉: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的,尽管这两种桔子一样甜,一样好吃。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青的桔子是未成熟的和酸的。
心理捷径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它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会用常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我们形成的心理捷径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并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行为。
例如,当人们被给予一颗“幸运高尔夫球”时,他们会比那些只有“普通高尔夫球”的球员多出35%的推杆次数。
这说明了我们所持有的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
02思维模式影响人的行为
思维模式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当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好时,许多父母和老师都喜欢称赞孩子“聪明”。 每个人都喜欢被夸“聪明”,从表面上看,这个标签似乎是一种很好的夸奖。
然而,现在有相当多的证据显示,这个标签对孩子享受学习、坚持学习和在学习环境中获取成就有危害。
被夸“聪明”有什么弊端呢?这个标签让孩子们以为聪明与否是一种固定的特征,某些人天生就是聪明的,而且会永远聪明,其他人却不是。当一个孩子被夸“聪明”时,他往往会发展出固定型思维,并且深深地担忧,有一天他会不再符合这个标签。
将来当孩子在考试中表现不佳时,就会让他产生沮丧的想法:“我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也许我并没有那么聪明。”他们这样的表现可能会退步,从而失去了自我挑战和成长的机会。
这种认为基本特质,如智力和个性,是固定和稳定的,就是固定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非好即坏,所以难免失真。认为聪明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
这让他们极力掩饰不足,最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如果他在某件事中失败了,他就成了失败者。在这里,他们的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了一种身份。
相反,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够通过努力和实践,来改变自己能力和特征。拥有这样思维的人会大大受益,他们把“错误”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因此有动力去追求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发展他们的长处。
例如,看到孩子的奇思妙想,最容易让人跟“聪明”挂钩。可是奇思妙想真的是“聪明”吗?它是创意和思考的积累,是孩子在尝试无数次可能性方案之后,才收获的脑洞大开,所以,表扬应是“有创意”,而不是“聪明”。
那些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可以发展,成绩会有所进步,而那些没有这种观念的学生则没有进步。同样地,那些拥有成长型思维,明白仅靠天赋并不足够,而努力和严格的训练才是成功的关键,他们往往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最近的一项研究甚至发现,给已经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上30分钟课,给他们讲解成长型思维以及人们随着时间可以变得更好,就可以让他们的焦虑和抑郁程度维持降低长达9个月。总而言之,采用成长型思维模式会带来实质的好处。
03 思维模式影响与他人的联系
思维模式也会从根本上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的方式。有人曾经研究,人们对“共情能力是否具有可塑性”的看法,即换位思考的能力能否随着努力而改变。
在一项研究里,研究人员证明了创造成长型思维的好处。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分别看两篇,关于“共情”文章中的一篇。一半的参与者要看一篇,讲述“共情”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改变的文章。
这篇文章指出:“人们的一生都在学习和成长,“共情”能力也不例外。共情能力也可以改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愿意,人们是可以塑造自己对他人的共情能力的。人人皆有共情能力,没有人是铁石心肠。”
而另一半的参与者,则需要读另一篇,认为“共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固定、不可变的文章。
这篇文章指出:“我们大多数人的共情能力,在年幼的时候就像石膏一样凝固,不能再次软化了。即使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并塑造我们对他人的共情能力,我们通常也不会成功。共情能力变得如石头般坚硬。”
读过文章后,研究人员给予所有的参与者一个做志愿者的机会:在一个宣传预防癌症的校园活动上帮忙。一些工作相对容易,例如捐钱或在展位上发小册子等;而另一些工作则需要更多的共情能力,例如聆听癌症患者分享他们的故事。
研究的结果是:在相对容易的志愿工作上,包括捐款、发宣传册等,两组参与者的参与度没有差距。然而,那些阅读了认为共情能力,具有可变性的文章的参与者,在癌症支持小组做志愿者的时间,是另一组人的两倍以上,而这项工作,对志愿者的共情能力要求最高。
这项结果证明了,采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在人与人联系和互动方面,都能带来实质性的益处。
04思维模式可以改变
我们相信思维模式能改变这一点,几乎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一个乞丐到一户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乞丐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此时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么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乞丐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些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于是,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在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这个可怜人,相信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他改变了思维,最后获得了成功。
同样地,我们对年龄增长的看法,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表现和身体健康。一项研究表明,在一群年龄为61~87岁的成年人中,那些认为年龄增长进程,不可逆转和不可避免的成年人,记忆力测试得分较低,而且在被提醒关于年龄增长的刻板印象后,他们的血压会升高;
相反,那些相信年龄增长进程可以被改变的人,则没有出现这样的反应。他们不接受这种刻板印象的必然性,因此也没有遭受这些负面结果。
这就是人们对生活中的事件看法不一。有些人将负面事件归咎于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他们沉溺于反复评估不良结果,并且非常自责。而其他人在面对失败和失望时,则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思维模式,他们知道谁都遇到过困难,这些困难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但是他们可以控制对待困难的态度。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乐于改变,试一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就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困扰。
愿每个人都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来提升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