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书名《灿烂千阳》脱胎于这首诗,读完这本描述阿富汗女性悲惨命运的书之后,我才顿悟人们为什么数不清明月和太阳,因为本来作为庇护的房屋被战争弄得千疮百孔,又因为塔利班政权剥夺阿富汗女性的种种权利,女性无法单独外出,房屋四面八方漏风的弹洞成了她们看到外面世界的来源,从孔洞望出去,处处是太阳和明月,处处是绝望,又处处隐约透着希望。
玛丽雅姆从小作为私生子的身份饱受冷眼,母亲自杀身亡后,在十几岁的年纪被自己的父亲亲手安排了一场把她坠入地狱的婚姻,对方拉希德是一个时值四五十岁的家暴男。
莱拉是在得到充盈父爱的环境中长大的,虽然母亲一心只想着战死的两个儿子,但是父亲给了她足够的关怀,她的青梅竹马塔里克更是美好的象征。但战争残酷,父母双亡的莱拉在拉希德的圈套下误以为塔里克已死,已经怀有身孕的莱拉为了保护孩子只好委身于拉希德。
莱拉受过教育,始终有一股反抗精神,她用自己的善良感化了玛丽雅姆,两人成为了如母女般的密友,在拉希德差点杀死莱拉时,玛丽雅姆终于反抗了这个恶魔,并且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后果。 作者对两位女性这样的安排,让我十分感慨,教育让一个女性增加智识和勇气能够对抗不公,能够影响和辐射其他人,但是最终是玛丽雅姆杀了恶魔,这让我深深感到女性原本天生的内在力量,我们只是需要一点光,就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太阳。
而更让我感到痛心的是,文中的时间纪年不过就是1970年以后的事情,甚至于后期已经接近2000年,我们无法忽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存在巨大的断层,有人纸醉金迷,有人寸步难行。人与人、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全都有断层,这些裂开的缝隙里站着无数绝望呐喊的人。文中说阿富汗始终会被世界遗忘。或许我们从来无法感同身受,这是人性的共同点,但我只能庆幸,读书让我看见了更多的世界,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自己所处世界的位置,同时也更感念于自己的敏感,能够为他人的故事泪流满面,希望自己永远不会丧失这种能力。
附:
阿富汗女性政策的历史与现状反映了该国政治、宗教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变迁。以下是关键历史阶段及现状的概述:
一、历史背景
1. 20世纪早期至1970年代:相对开放时期
1920-30年代:国王阿曼努拉·汗推行现代化改革,鼓励女性教育、废除面纱强制令,但遭保守势力反对而中断。
1960-70年代:在查希尔国王和达乌德总统时期,女性享有一定权利,可接受教育、参与工作,城市精英阶层女性进入政府、医疗等领域。
2. 苏联占领时期(1979-1989) 苏联支持的政府推行世俗化政策,女性权利在法律上得到保障,但战争导致社会动荡,实际权益受限。
3. 塔利班第一次统治(1996-2001) 极端压迫政策:禁止女性工作、接受教育(少数秘密学校存在),强制穿戴布卡(Burqa),禁止无男性亲属陪同外出,公开鞭刑等惩罚常见。 国际社会谴责:塔利班政策被视为性别 apartheid(性别隔离)。
4. 2001-2021:美国及北约占领时期 宪法与法律改革:2004年宪法规定男女平等,女性重返学校、职场,议会保留27%席位给女性。 教育与就业:女性入学率显著上升(2018年约250万女孩在校),出现女法官、议员、记者等。 挑战:农村地区保守势力抵制,针对女性的暴力(如荣誉谋杀)仍普遍。
二、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权后的现状
1. 政策倒退 教育限制:2022年起禁止女性接受中学及以上教育,关闭大学;2023年禁止女性进入非政府组织工作。 就业禁令:多数公共部门女性被解雇,仅允许医疗等少数领域工作。 出行与着装:强制男性监护人(Mahram)陪同长途旅行,重启布卡穿戴要求。 司法与权利:女性事务部被取缔,针对家暴的申诉渠道消失;禁止女性进入公园、健身房等公共场所。
2. 社会影响 教育与健康:女童失学率激增,孕产妇死亡率可能因医疗限制上升(联合国数据)。 经济困境:女性主导家庭失去收入来源,贫困加剧。 反抗与镇压:零星女性抗议遭武力驱散,参与者面临逮捕。
3. 国际反应 多国暂停对阿援助,联合国谴责塔利班政策违反人权。 伊斯兰国家(如沙特、巴基斯坦)呼吁塔利班“软化”政策,但未获回应。
三、关键争议与未来挑战 宗教解释权:塔利班称其政策符合“伊斯兰教法”,但许多穆斯林学者认为其解读极端化。 国际博弈:塔利班寻求外交承认,但女性权利成为主要障碍。 内部抵抗:地下女子学校、网络教育兴起,显示民间韧性。
总结 阿富汗女性权利经历了从有限开放到极端压迫的反复。当前塔利班政策使女性沦为“隐形群体”,其未来取决于内部抵抗强度、国际压力及塔利班内部分歧。历史表明,阿富汗女性的命运始终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