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场文字相逢

总在想,若能有一间屋子,不必阔大,却窗明几净。墙上挂着泛黄的手稿复印件,案头摊着翻开的诗集,角落里的旧沙发陷着温柔的弧度。推门进来的人,带一身墨香,或是刚从市井烟火里抽身,眼里却盛着对文字的热望——这大概就是我心里文学沙龙该有的模样。

如今的世界,太容易被"狂妄"二字裹挟。有人刚写了三两篇短文,便自诩"文坛新贵";有人守着小圈子的喝彩,把不同意见都视作冒犯。那些紧闭的聊天框,互称"老师"却暗自较劲的群聊,哪里是切磋,更像一座座孤岛,把文字困成了自娱自乐的回声。

可文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私藏。李白要"会须一饮三百杯",才写得出"黄河之水天上来";杜甫在成都草堂与邻里闲话,才有"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暖意。文学本就是场漫长的相逢,是不同灵魂在字句里撞出的火花。你写市井的褶皱,我写山河的壮阔;你偏爱白描的冷静,我沉迷比喻的绚烂——没有高下,只有不同,像春天的花,牡丹与苔花各有各的姿态,凑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春天。

想起古人的"以文会友",那该是最朴素的沙龙吧。在茶馆里,在书斋中,一张纸,一支笔,你念一段新作,我提几句浅见,或许争得面红耳赤,转脸又为一句妙语击掌。那份谦卑,不是怯懦,是知道文字的深海里,自己不过是拾贝的孩童;那份开放,不是盲从,是明白山外有山,才能让笔锋更有力量。

真盼着这样的沙龙能多起来。不必有固定的形式,在咖啡馆的角落,在公园的长椅上,甚至在某个雨夜的线上会议室里。我们读自己的文字,也认真听别人的故事;敢说"这处我觉得可以再琢磨",也敢承认"你这段写得比我好"。让小团体的围墙塌掉,让狂妄的气焰散掉,让文字像风一样,在坦诚的交流里自由流动。

毕竟,好的文字从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它需要被看见,被讨论,被不同的目光打磨。就像一块璞玉,多几双手摩挲,才能露出温润的光。愿我们都能等一场这样的相逢,在文字的聚光灯下,做谦卑的学习者,也做热忱的分享者——因为文学的路,从来不是一个人能走到尽头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