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下面这个小故事和前面这个不挨着,不知道为什么蒲松龄给放在了一起,那咱就这么发吧。可能就因为也是写鹳鸟的吧。
济南有营卒,见鹳鸟过,射之,应弦而落。喙中衔鱼,将哺子也。或劝拔矢放之,卒不听。
说济南有个当兵的,看天上有只鹳鸟飞过,他看见了,想吃点野味,就抬手射了一箭。
搁现在别说看不见鹳鸟,就算看见,你也不敢打。那是野生动物,现在连麻雀都不让打了。
这当兵的箭法还真好,一下就把这鸟给射下来了。看来还是孔子曰的有道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射下来一看,这鹳嘴里叼着一条鱼,这是要带回去喂孩子的。要不早就自己吃了。
边上有很多同事,都劝这个当兵的把鸟放了吧。要不鸟的孩子也会饿死的。
可这当兵的不听,自己好容易打下来的,干什么要放掉。
这种事情,还是听人劝,吃饱饭的好,这也算是积德啊。
少顷,带矢飞去。后往来郭间,两年余,贯矢如故。一日,卒坐辕门下,鹳过,矢坠地。
他不听,就这么放着,也就不那么注意,鸟都中弹了,肯定是受伤了。
结果没一会儿,鸟飞走了。带着那只箭就飞走了。由此可见母爱的伟大。
等于这鸟身上多了个饰物,天天就这么来回的飞,飞了两年。看来是没射中要害。就是身上负重了,鸟就当锻炼身体了。
有这么一天,这个当兵的在营门前坐着,这鸟又从上面飞过去,他当初射的那只箭掉了。就掉他眼前了。
看来这鸟带着飞了两年,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掉下来,就不得而知了。
不知道是不是这鸟故意扔下来的,还是真的就凑巧掉的。

卒拾视曰:“矢固无恙耶?”耳适痒,因以矢搔耳。忽大风摧门,门骤合,触矢贯脑而死。
当兵的捡起这只箭,旧相识啊,两年没见了,对着这只箭说:我的老朋友啊,你过得挺好啊。
说完这话,忽然觉得耳朵有点痒,他就拿这只箭掏耳朵,估计也就是蹭蹭,那根本不是个掏耳朵的东西。
可就在这时候,刮大风了,风把营门给吹动了。营门一下就拍到箭上,箭一下就从耳朵穿进了脑袋,当兵的就这么死了。
蒲松龄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也许后面这个小故事,是说众生平等吧。
鸟也是一条性命,人也是一样的。
可因为他害鸟,最后就死掉了,总觉得有些过了。也许蒲松龄是用这个严重的后果来劝人们不要杀生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