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被教导,“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似乎从古人开始,时间就是一种紧缺资源,是一种花费了就再也寻不来的东西。在古代,时间确实是一种稀缺资源,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时间。
春种秋收,一袋粮食,三个季节过去。养一只鸡,至少三个月才能下蛋。养一头猪,可能一年甚至两三年才可以过年有猪肉吃。去赶一次集,走路都得半天的时间。去走一趟亲戚 ,至少得吃顿饭,甚至很多得借宿一晚。做一顿饭需要砍柴,烧火,煮饭,洗锅。哪怕只是烧一碗水,煮一个鸡蛋,一个程序也少不了。生病了也是着急不了的,即便是找了大夫拿了药,也要花上半小时煮出来,在凉到可以入口的喝下去。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只有区区12个小时可以劳作,古时候真是太需要时间了。
可是现在呢?早上用微波炉叮个土司片只需要30秒,牛奶凉的就可以入口。几十公里的通勤开车几十分钟就可以搞定。写个文件,不需要铺纸研墨,只要打开电脑噼里啪啦打下来,点一下打印,几十秒就出来了。想买什么,去趟超市,几乎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买到,甚至一年四季天南海北的都有。即使是南岭的荔枝,也可以在国内任何一个超市上架。
走亲戚?开一辆车去一趟超市,一天可以走上好几家。去旅游,广州到北京的高铁不到8个小时,飞机更是不到5个小时。而放到古代,一个月时间就过去了。
在古代,孩子十几岁成婚,不到40岁就做了爷爷奶奶,60岁就已经是高寿。而现代,22岁大学毕业 ,30岁成婚已经成了常态,60岁刚是退休的年龄,活到80岁已经是 件很常见的事情,90岁也已经屡见不鲜。
理论上讲,如果我们按照现在的节奏去过过去的生活,时间就会大把大把的出现。可是事实好像不是如此。
似乎现代的时间更不够用了。刷个短视频,几个小时过去了。玩一把游戏,又是一个晚上过去了。周末似乎一眨眼,周一就来了。打开网络,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各种学习类,更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让人目不暇接,似乎怎么学习时间都不够用 。
明明现代社会提高了效率,为什么时间还是变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