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果脱弃了生命,它将沦为何物?
读罢《泥潭》,我总体的印象是:海量的素材,繁多的技巧,但没有生命气。它似乎要说很多东西,爬很高的山,可是山那边空荡荡。作者的文学抱负很高,但是对文学的理解很浅;对技术的了解很多,但掌握得很生疏。写作如装修,处处都是遗憾,最遗憾的是验收,心血耗尽,却阴差阳错。
回到文本,主要有这些特点:
文学语言
作品的语言生硬,书生气,语言自身无法说话,需要作者不断推着走。开篇本应是最出彩的地方,可惜这块“亡灵叙事”完全是多此一举,制造阅读障碍。表现力谈不上,炫了一把技术,没别的了。到了第13页,“亡灵叙事”走到尽头,无以为继,只能被动地继续用下去。
文笔(我称之为小语言)
这块问题不是很大,总体看,在当今作家中算中上等的,不多赘述。
表现力
文学语言不到位,结果是表现力丧失。叙述,不断地解释说明,不断地说教,令人无法忍受;人物,呆板,犹如纸片人,虽然弄了很多意识流技法和心理描写,但一律两张皮,合不到一块儿。
很多地方试图添加关于生存的思考,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究,但大多很勉强,强行议论。
4.张力(原谅我不喜欢用“结构”这个词)
全书基本上靠对话撑着,不断消耗动力,直至衰竭。
5.意识流手法运用不当的问题,参见我的“浅谈《泥潭》”一文;其他小问题也不准备细谈了,各位看官老爷自行研究吧。
总体看,这本书更像是仓促的素材整理,更像一份写作大纲。作者有很好的想法,可惜太青涩,缺少严苛的文学训练,过于迷恋技巧,且有生吞活剥之嫌。不过话说回来,当今这样敢想敢试的作家不多,还是值得鼓励的。愿作者在未来的写作中能更进一步,实现理想。
一孔之见,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