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模式”:投资教育我们究竟想得到什么?

一口气写了11篇关于“衡水模式”的文章,有批判、有反思也有对出路的探索与寻找,同时得到了许多朋友的肯定与赞许。当然,也有“衡水”铁粉的攻击与不屑。

其实不论是对“衡水模式”的肯定与否,都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这一未来,既关系到个人社会流动与生命质量,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只有个人的潜质与生命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认可,国家才会受到更多的认同与信任。“国”和“家”一体,没有“国”就没有“家”。同样,没有“家”也没有“国”。在某种程度上讲,各个具体的“家”的兴盛比那个想象或者抽象的“国”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教育应该是利“国”利“家”的,国家投入那么多的教育经费(尽管刚刚超过GDP的4%,尽管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群听话的奴才,它也是需要产出的,也是期待回报与反馈的。但事实是,在国家遇到突发事件与棘手问题时,那些撒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经费并不能为此提供一个很好的应对方案。那些小题大作、无中生有的学者教授已经习惯了“拿来主义”,“拿来”但并不出力,只不过是国家体制之上的一群寄生虫。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教育更为重要,不仅寄托着明天和未来,更是一个念想和希望。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不论是对教育的精神投入还是物质投入,都是极其昂贵的,有些家庭甚至是倾其所有,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但是这种希望,在更多的时候也仅仅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在付出了所有之后,有些孩子终于还是没有跑赢高考,而即使通过了那条独木桥的厮杀,未就业就失业的现象,也是遍地皆是。

现实生活的不堪与未来的渺渺,时间只是简单地重复,苦难却是实在地承受。

对于教育,我们投入那么多,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是为了能给孩子一个高分和名校,还是一份职业与生计?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好像忘记了我们的初衷与渴求。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之认为:“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具体到农村教育,他说:“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计,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其实,陶先生一语道破教育的真谛,好的教育是首先解决生存与生计问题的教育,也是养成学生生存技能的教育。反观目前的教育,不问自明,它恰恰是远离生存与技能的、大而空的教育。

在前文《‘衡水模式’:他山之石,能否攻玉?》中,笔者介绍了2016年“全球教育质量国家排名”第一的加拿大的教育状况,知道它和陶先生的教育观是不谋而和的,好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直面技能的教育。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衡水模式”还是其他什么模式,它所面对的都是分数和名校,而分数和名校与生存和技能无关,和职业和未来也相距太远。

陶行之还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但遗憾的是,幼年人的命运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被分数绑架,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已经被基于分数的各类考试和考核指标绑架。并且,这样的废品何止是百分之一!

破即补。污即洗。其实大多数家庭所追逐的“衡水模式”不过是为了孩子学到一项生存技能、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但现行的教育显然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就业与职业,才是人们真正所渴求的,但“衡水模式”与高考制度却让人缘木求鱼之后,全民狂欢。

波多黎各政治家乔治•迪戈说过:“不”,肯定是,而且也是唯一的能够拯救被奴役的人们的自由与尊严的词。

不知道我们离对“衡水模式”说“不”的道路还有多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还有一小时就要退房,我一边收拾行李,一边抱怨,行程太短,这么快就要回家,再能多待一天多好。 过了不到十分钟,刘先生...
    等风的叶阅读 378评论 0 2
  • 梁静茹的《会呼吸的痛》,很符合我最近的感受,我重复播放着这首歌,写着下面的文字。悲伤的歌适合痛苦的时候听,越听越欢...
    邵兵125阅读 650评论 10 8
  • 你和我都要好好的。 因为人生只有一次。 你和我都要好好的。 因为天空不再蔚蓝。 你和我都要好好的。 因为我们都已长...
    徐子麒阅读 139评论 0 0
  • 世界是用来行走的,初到拉萨,没有特别的兴奋,只是很安静的像个过客一样,穿梭在这个城市。不打搅她的美,我只欣赏便是很好了
    某迷阅读 163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