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由的呼吸”——读《学生第一》有感

忙里偷闲,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了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这本书。之所以选中这本书,缘于李校长说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深深地被这句话鼓舞着。在《学生第一》这本书里,收录着66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每一项活动,都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主,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为主,以学生第一的理念为主。虽然对于我们这些学校来说,有些活动,望尘莫及,但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 、让学生“自由的呼吸”。

     李校长在自序中说道“我们试图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我们希望在所有的教育教学包括管理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活跃的身影,我们还推动着孩子们能够慢慢地脱离家长和老师去自己做事情......”北京十一学校确实这样做的,他们真正把社会实践活动落在实处。“校园机会榜”“学生出版社”“校园吉尼斯”“学生影院”“校园里面开公司”“校园泼水节”.......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都是以学生第一,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为主,学生的智慧,学生的需求催生了这一系列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特别为了那些有着特殊爱好或个性张扬的孩子提供了展示和锤炼能力的舞台。在这个学校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不同的活动中,在不同的社团里发挥着自己的能力,展现着自己的特长,让自己自由的呼吸。

    静思我们现在的工作,我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学习”,其它学生喜欢的活动流于形式。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课间不难发现,他们有的喜欢看漫画,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唱歌,有点喜欢阅读,有的喜欢打篮球,踢足球,甚至有的同学喜欢表演。面对孩子们这些多种多样的需求,我们不但不能满足,甚至担心影响学习,加以遏制,加以堵塞,长此以往,以致造成恶性循环,上课偷着看漫画书,听不进去的时候在书上画画,自习课偷偷的戴着耳麦听歌,和老师顶撞,打架,吸烟,谈恋爱,更是此起彼伏,比比皆是。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总是抱怨着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看到“十一校园”各种实践活动,老师们又会说,不是我们不让学生自由呼吸,是这个制度,是学校的规定,我们没有办法,是啊,有些人或事我们无法改变,但能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当我们老师看到课上有同学看漫画,自习课上听音乐,我们除了勃然大怒,对他们进行教育,还做过什么?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知道孩子们的想法和需求吗?我们把握过孩子们的思想脉搏吗?我们了解他们的真实状态吗?答案不辩自明,我们对孩子一无所知,这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宁愿在炎炎夏日或寒风刺骨的冬日出去劳动,也不愿回教室,确实,一天憋得太难受!

     二、“培养有想法的学生”

   “培养有想法的学生”这句话李校长在书中不止一次的说道,在学校里更是这样践行的。“校务会上想起学生的声音”“将未来职业素质要求告诉学生”“带学生参加重要活动”“班级命名”.......在这些众多活动中,十一学校一直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守自我,富有批判精神。在“名家大师进校园”一活动中,让学生少了些许浮躁,多了一丝理智,让十一学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人生和世界,他们就有了非同一般的视野和胸襟。整个十一校园,张贴着学生自主设计制作的各种海报,经营着自主创办,自主经营,自主盈亏的公司,整个十一校园,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时机都在培养着“有想法的人”。

   十一学校的这个育人目标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魔鬼在人的必经之处放置了一个箱子,凡过路的人,都要被他塞进箱子去,而当人再从这个箱子走出来,奇怪的现象发生了——人全都变得一模一样。这个故事是在讽刺当今的教育:魔鬼是教师,箱子是学校,学校就是把人变得一模一样的地方。每次看到这个故事,我心中五味杂陈。反思自己的教学,自己的课堂,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也变成了一个魔鬼。

    在六年级,有个叫初贞华的孩子,他喜欢学数学,喜欢动脑,但他有一个特点,说话很慢,动作也慢,表达能力稍差。在课堂上,他总是有不同的想法。起初,我很喜欢这样的孩子,总是提供让他展示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可以质疑,交流,可结果呢,当堂任务完成不了,习题处理不完,课时跟不上,渐渐地,他的很多想法变成了课下和我交流。可下课后,我很多时候都忘记了。慢慢地,发现他课上课下的想法越来越少,少的我都不太习惯了。

   从六年级开始,有想法的人越来越少,慢慢地,他们都变成了一模一样的人。

    看看十一学校,才猛地发现我们偏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

   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看到李校长的教育理念,十一校园的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要继续尝试,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自己,我们不要做魔鬼,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校和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由的呼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