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的观念普遍缺乏:家长知道有学校教育,课外补习,这两个渠道是孩子学习成才的基本渠道,对于家庭教育没有这个概念,谁家还自己研究教育孩子呢?或者有谁家孩子成才了,能说明是家庭教育得好?基于这些观点有两点理由,其一,不管承认不承认,意识没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一直存在的。就我自己而言,孩子上了大学后,老有同事问我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觉得是个奇迹,但我自己没觉得是个奇迹,反而是应该出现的结果,为什么?因为我们家庭一直就是这样期望的,也是这样做的,从父母到孩子。但是要问我怎么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我确实回答不了,因为我自己没有有意识地去做这个事,也就是说我当时没有家庭教育的概念,更没有理论和方法,只是一些自发的行为。直到后来看了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一些教育行为暗合了一些正确的方法。现在想起来如果当时学习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家庭教育,会更省心省力。家庭教育不应该是费力的事,应该是快乐的事,因为有亲情在里面,看到孩子快乐成长,那种愉悦是非常奇妙的。第二,从孕育到成家立业,父母一直在陪伴孩子成长,从不会说话时的观察,到牙牙学语,再到行事求学,再到有了思想,逐步成为独立的人,这个过程孩子从父母,家庭,学校,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和事之中不断进行有意无意的学习,中间有很多思想的碰撞,把这些关联的或者矛盾的信息进行吸收消化的环境是家庭,是父母。家庭就像一个加工厂,孩子的思想行为是原料,父母和孩子共同加工这些原料,最后产生的产品就是孩子的品行、能力、思想等等。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加工者产生的产品不同,就会使教育的结果千差万别。人的思想就像自由电子,加以磁力的影响才能产生定向的流动,才能产生能量,否则就会自由飘逸。教育的作用就在这里。
二、家庭教育是过程的关注:有的家长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是怎么个教育法,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其实家庭教育就是个过程的关注,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能缺位。婴儿时孩子学习的手段是感觉、听觉、触觉系统,感受的对象是家庭环境内的人和物,这里的人主要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是母亲帮助孩子完成了各种信息的链接,最后学会辨别事物和说话,进而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孩子产生了情绪,有了喜好和厌恶的判断。儿童时孩子通过玩耍来认识事物,形成初步的概念,这个过程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少年时关于责任、秩序、交往、情绪的控制的学习离不开家长;青年时关于理想、追求、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家长等等。家庭教育其实就是这些过程的控制和引导,需要实事求是,需要耐心细致,所以叫润物细无声,就是要求家长急不得,慢慢地陪孩子成长起来。
三、要注重方法:孙子兵法上政伐谋,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家庭教育是过程的关注,大部分家长的表现得过分关注过程,甚至到了事必躬亲的程度,结果因为和孩子的距离太近,摩擦不断,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孩子日常生活的行为和思想中提炼教育的素材,并加以引导和控制。举个例子:一群孩子在一起踢球,踢球是一种竞技活动,需要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尽量控制球,直至把足球踢入球门获胜。有的孩子可能不敢积极地抢球,有的孩子可能会推搡拖拽,这两类孩子代表两种状态:胆怯和不守规矩,父母要从这个角度去启发和引导孩子,告知胆怯和不守规矩有哪些不好之处,并采取鼓励或限制的方法促使孩子克服掉这些缺点,在关注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培养孩子需要具备的素质。一个人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和本人相关的素质,如勤奋、细致、踏实、认真、专注、善于观察、兴趣爱好、持久力、好奇心、探索精神等;和环境相关的素质,如诚实、善良、勇敢、正直、团结、宽容、友爱、乐于助人、同情心、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提炼这种素材,适时因势利导,达到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四、家长要改变自己,从管理者变成学习者。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态度,父母是生物学上的称谓,家庭教育却是需要有准备的工作,家长自从有了孩子,其实是孩子在促使家长成熟,孩子很多时候反而是家长的老师。很多家长习惯于发号司令,习惯于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其实能够服人的是理而不是势,让孩子懂理、服理,家长就要学习和传递理的概念,所以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和态度,谦虚点,准备和孩子一起成长。态度一变一切都变,觉得孩子不那么烦人了,自己心里感受也舒坦了,孩子成长的环境也宽松了。民主的家庭环境才能产生积极思想,专职的家庭只能产生奴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五、家长要提高自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迷失方向。
六、明确家庭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面面俱到的人,而是要发现和帮助孩子自我发现,就是培养独立性。
七、教育的结果:知识、更高的思维水平、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