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之约

(郑重申明:文章是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深圳生活三年有余,逛展是来到这里后养成的新兴趣,那些凝固了时光的展品和潜藏其中的故事,总能让我心生向往,好像在它们的身上,隐约就能抓住时间的尾巴,感受到刹那的永恒。

展览入口

在微信公众号上匆匆一瞥看到的南山博物馆“太阳的子民”的展览的预告之后,就一直心心念念想去看看。奈何杂事烦身,懒惰泛滥,惦记了个把月,始终止于心动。眼看着撤展的日子渐渐逼近,趁着假期,终于还是迈出了宿舍的大门。

到了展馆的门口,当看到墙上“太阳的子明”下方“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十个小字,才后知后觉的发现之前只匆匆看了标题和海报,凭着刻板印象里古埃及对于太阳神的崇拜,就自以为这是一次是古埃及文物的展览,实际却差了十万八千里,一个在非洲,一个在美洲。

人面罐


肖像杯和猫首杯

秉承着“来都来了”的乐观心态,欣然观展。印加文明起源于南美洲的西部,现在智利和秘鲁一带,属于印第安古代文明之一。 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这也是这次展览主题的由来。因为对印加文明的一无所知,展览看得很慢,他们的历史、农业、交通、冶炼、纺织、习俗、宗教、丧葬……通过一个个展品,一一在眼前呈现,好奇心被大大满足的同时,也深感震撼和惋惜。

印加人民的木乃伊

难以想象,在相距万里的南美与非洲,印加子民与古埃及子民明明间隔了山海,却有着那么多相似的信仰,对于太阳的崇拜,对于猫的敬爱,对于死亡的敬畏,甚至有部分器皿、织物的审美,都有或多或少的重合。而他们的部分工具和器械,竟然也与我曾经在中国古代文物的展览上看到的有不少相同,当然细看之下还是很快能识别出其中的不同和特色,还能让人遥想曾经的文明和辉煌。

已经无人能解读的“奇普”

然而15世纪,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发展了几千年的文明,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崩塌,只留下伫立于安第斯山脉的马丘比丘这座“失落之城”的残垣断壁,还有散落在各个博物馆零星的“残骸”和“遗迹”,冰冷的展柜上他们曾经用以记事的结绳“奇普”被小心翼翼的被保护着,但能解读它们的人们,早已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无踪,难以寻觅,不免叫人唏嘘。

于是我想到我们的中国,想到了我们曾经绚烂的上下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传承,和近代所遭受的苦难,想起为了让我们华夏文明得以延续抛头颅洒热血的先人们,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过去,也才有了未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