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感到焦虑时,也许你正身陷“组织懒惰”

01

我的发小阿六是个闲不住的人,上班努力工作,下班后也毫不放松。记得最疯狂的时候,他曾连续主动加班半年多,有时候即便没事,也要在办公电脑前坐着,看看文件,思考些事情。

我羡慕他对于梦想的执着,他却说:“回想起来,实际上伴随我度过那段时光的,与梦想无关,更多则是焦虑。我没想过未来要怎么样,但是过慢的工作节奏和较少的工作量,总让我无法自处。可以说,那些焦虑很多都来源于“组织懒惰。

阿六在某大型国企工作,说清闲谈不上,说忙碌,干完自己那摊活,常常又无事可做。在他眼中,拖沓的组织步伐,根本无法满足想要奔跑的他。

可是,懒惰这东西毕竟是相对的,同样的公司或者单位,不同年龄、性别或追求的人想法也完全不同。也有些人待着觉得很舒服,甚至还有人觉得工作还是比较繁重的。有单位的老师傅曾经劝过他,工作做完就踏踏实实地待着就好,可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改变。可是,当他的节奏和组织不符合的时候,他的想法就沦为了一厢情愿。焦虑也因此产生,而且当他越想做出些事情来,就越焦虑。

02

可是,对于一些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而言,他们不太能体会“组织懒惰”。他们会觉得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很忙碌。而这种错觉的产生,实际上是源于信息不对等。

怎么讲?

但凡企业都会有它自己一套独立的运行模式,而这种模式对于毕业生或者工作不久的人而言是十分陌生的。陌生就意味着需要大量学习,而从学习到学会,从学会到掌握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年轻人信息量的不足,是他们觉得充实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一些附加原因,比如:职场新手被分配的工作往往零碎且花费时间较长,而且在节奏较慢的环境下工作,效率会打不少折扣。

但就像上学时候,连续做过10遍的题,闭上眼睛也能做一样,当他们度过了新手期,甭管企业节奏多块,只要快不过自己的节奏,他就会陷入焦虑。这种焦虑和梦想、追求关系不大,纯粹是因为节奏上的差别。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工作不久而且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在一起聊天,都会说学到了什么。可时间一长,聊天内容就变成了抱怨。忍受不了的,就选择了辞职重新换个环境学东西,这个周期就是最普遍辞职周期工作3年至5年。

03

之前在线上折腾社群的时候,我有个明显的感受是,组织节奏影响着为之服务的大部分人的节奏。我先后在两个较大的线上社群任过职,他们分别是A团队和B团队。

A团队是新建立的,站台的是某国内知名大V,粉丝百万。团长在招人的时候就一个原则,用新人。实际上,他的战略很高明。线上运营大家都是陌生人,用新人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依赖感,也就是说大家做事基本靠自己,“组织懒惰”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比较难发挥。因此,当A组织开始做些事情的时候,可谓三军用命,大家都是免费甚至贴钱在做事,即便有时候,团长偷懒不作为,大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异样,或者不适应,因为眼前的一切对于他们而言都很新,他们的节奏不自觉的就会被带着走。

B团队做的体量不算大,但也不小。核心团队成员各有特色,能力出众,具备一定的经验,而且彼此相对熟悉。可在B团队做事的时候,我能感到明显的团队焦虑,毕竟优秀且上进的人普遍不愿等。情况是,B团队整体稍有懈怠,哪怕是一点点,就会有情绪被点燃,固定的开会时间被更改,热情逐渐被消磨,负面情绪开始显现。

讲到这里,可能你要说以后就招新人吧。别急,事情还没有说完。虽然A团队用新人,压力小,工作热情很好被点燃,但是惰性也有它的量变到质变。“组织懒惰”时间一久,A团队的很多人开始不淡定了,有的退出职务,有的干脆不说话,成了“僵尸管家”。

线上的工作不难,因此,适应周期相对短暂。A团队建立不到5个月,名存实亡。而B团队已到重组的边缘。

04

事实上,“组织懒惰”无处不在,小到家庭、部门、企业,大到国家、时代。这些层面的相互纠葛,给人们编织了一张焦虑的大网。

现在,奋进的年轻人,回老家久了都会很不适应。三天五天的“葛优躺”可以看成是休假,但是在家待得时间越长,焦虑感越明显。

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在家三天父母爱,在家半个月父母就会嫌。其实也不是真的嫌弃,而是子女和父母间节奏的不同难免引发矛盾。矛盾的根源很多也是由于焦虑造成的坏脾气,继而一言不合……

某位知乎大V说:“我们身处的时代只是这个发展阶段的一小部分,所有人都得按照这个时代的方式生活,如果你感到焦虑,不妨游的快些,至少心里会舒坦很多。”

他说的对,但不完整。

05

欧洲比其它地区发展快将近100多年,这也是他们现在即便不用怎么努力,也能够生活得很好,社会福利保障到位,这是他们之前高速发展形成的社会节奏带来的优势。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们的节奏已被安逸拖慢,正逐渐被其它国家赶超。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到2030年将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排世界第二,犹太人第一。

有本书叫《焦虑的中国人》,没错,中国持续的GDP增长和高速的发展靠的就是“焦虑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的平均节奏快过了这个时代,他们才会焦虑,由此,他们也在焦虑中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心里舒服是一方面,物质收获则在某种程度上是“焦虑价值”的体现。

06

当我们因身陷“组织懒惰”而感到焦虑时,要怎么办?

之前,和朋友吃饭,她在席间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她元旦回家,但家人都在打牌,自己无事可做。闲不住的她在家不久就感到焦虑袭来,这时候她发现角落里有一袋红薯,然后她尝试用微波炉烤红薯给大家吃。可是,由于第一次做,经验不足,不是糊了就是没熟,做了几次也不成功,但是她发现先前的焦虑感顿消,精神上也轻松了很多。

她说:“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的感觉,真好。虽然失败了几次,但最终烤红薯还是做好了,我也因此积累了一些烹饪的小经验。”

没错,解决焦虑的方法之一就是多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把时间多花在自己身上。让“焦虑”顺从内心,做些喜欢做的事情,持续的累积,用小确信装点的新天地就在前方。

具体的,首先要分析原因。我们大多数人焦虑无非是对现状不满或者自身的价值没有体现。或者感到“组织懒惰”拖了自己的后腿。

其次要正确认识。不要自责,不要难过。有手心就有手背,焦虑也是分两面的。能焦虑说明自己的心还在追求的路上,还想追求些工作之外的东西,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再次要学会转化。焦虑会让人感到精神紧张,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荷尔蒙高于自身平均水平,行动力增强,注意力提升,思维活跃,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候如果干坐着,只能消耗自我,要找到一个途径去释放,找到一个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发挥能量。

最后要集中一点,做出些成绩。给自己的焦虑一个落脚点,让他有自己的土壤,比如学习业务、坚持写作、绘画书法等等,做一些坚持过后让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些不仅能够缓解焦虑,增强自信,同时给自己的职场加码,何乐不为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