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化的中国电影

如果看过18年的那些备受好评的国产电影,可能就会发现,这些电影中,大多都使用一定的方言。

《我不是药神》,对话捎带口音,但是并不重。


图片来自于网络

《宝贝儿》,南京话。


图片来自于网络

《江湖儿女》,山西话。


图片来自于网络

《无名之辈》,起初会认为是四川话,但其实是西南官话。


图片来自于网络

《狗十三》,西安话。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凯里讲故事,贵州凯里话。


图片来自于网络


从前对以方言为对话形式的电影没有什么概念,可能是18年方言听多了吧,所以也就引起了些注意。

从这些电影的叙事上不难看出,都是些生活中的片断,就算是像《无名之辈》这样的带有一些犯罪元素的电影,也是和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很紧密的。


也正因此,以方言为对话形式,能让观众和叙事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观众听方言,就算不是自己家乡的,也会产生一定的亲切感,毕竟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人们在生活中常用与交流的工具,会为电影增加很强的代入感。

以方言为对话形式,除了在特定的片断增加喜剧效果,还可以加强电影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有一些话,只有用方言说出来,才更有味道,这样一来,如果在电影的某个高潮部分加以方言修饰,便一定会使其想表达的情感更直接切贴切地展露在观众面前。

方言作为特定地区的语言,本质上就带有一定的当地文化特色。根据以上这些电影可以看出,发生在不同地方的事都是使用了当地的方言,而且让观众听起来也并不别扭。就拿《末代皇帝》来讲,虽然是意大利人拍的,但是如果看中文版,可以听出不管是皇宫里还是京城内,大臣和百姓说话都带有一股北京味,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得将观众带入到电影场景之中。


方言电影的增多将成为中国电影的趋势,这种趋势之下必然会推动导演将叙事更加平民化,所以中国电影的题材也会向着生活化的方向转变,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往往可以反映出更加现实的情感。

从普通话转向方言,其实可以看作是导演们向着拒绝小鲜肉的道路迈进,当“脸”不再那么重要的时候,电影的重心才可以很好得端正到剧情和内涵之中。

其实看这几部电影,基本都是高评分,说明观众们也愿意买账,其对电影好坏的评判也不再只是电影的人物、特效或者“爽不爽”,而更在于电影中各元素之间的运用和协调。


中国的电影质量在近几年一直是突飞猛进地增长中,在回春之时,无论是导演、演员还是观众,希望都可以以更高的标准来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与评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Nolan vs. Nolan 2012年诺兰新作《黑暗骑士崛起》热映,大卫·波德维尔在当月19日发表文章,结合诺...
    加刘景长阅读 2,571评论 0 7
  • 美穗捧着一个小小的纸袋子,快步走到舅舅家楼下的拐角处,看到那只黑色的猫蜷缩在地上睡觉,她松了口气,幸好没乱跑。 猫...
    夏西凌阅读 450评论 4 2
  • 事实上,事情没有困难和容易,只有复杂和简单。所以复杂的问题都是由一个一个简单的问题组成的,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变...
    秋意暖阳阅读 219评论 0 0
  • 为什么要写文章?后退到高一的时候,最厌烦之一的事情便是每周都要上交的周记。刚进高中,燥起得狠,大多数的心思全在...
    SmartTeenager阅读 22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