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这两件事你一定要会……

前段时间和朋友闲聊,听说了一个有趣的事。

朋友的一个远方亲戚,男,30岁,在一线城市打拼,谈了对象没结婚,父母为他操碎了心,准备了几十万的存款,一心想让孩子回老家(三线城市)赶紧结婚买房生孩子。

可正主不着急,就一句话:不用你们管。

这下父母更着急了,开始担心他和对象的感情问题;焦虑他是不是不想回老家,打算在一线城市定居了;进而觉得他是觉得爹妈准备的钱太少;再然后产生更加严重的焦虑,甚至开始怀疑孩子的性取向问题……

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阿尔伯特.埃利斯曾经在《控制焦虑》这本书,把焦虑分为健康和不健康的两种。

健康的焦虑可以让人保持活力,促使我们有所追求,进而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可以让我们对危险保有防范意识。

不健康的焦虑,通常来自于不切实际的想象。

上面的父母,关于孩子嫌父母钱少,以及性取向的焦虑,就都是不健康的焦虑。

这老两口,做了一辈子父母,也没有玩转父母这个角色,他们一心为孩子担忧,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处境和状态,他们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不切实际的想象。

其实故事的主角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很好,刚进了一家大公司,老板也很欣赏他,他和对象的感情也非常好,而且是一同决定先不结婚,看看有没有机会扎根一线城市。

但凡做父母的能认真了解孩子的状况,清楚孩子的实力,对孩子有些信心,即使仍旧为孩子担忧,可哪还至于会觉得孩子是嫌父母钱少?又或者是孩子性取向有问题呢?

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自主有能力的个体,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想要健康的为孩子焦虑,首先要弄懂和理解孩子。

就像你懂了橡胶是绝缘体,自然就不会担心手中的绝缘笔会电到自己;理解了物种的繁衍,肯定不会担心家里的猫生出一窝狗……所以其实很多不健康的焦虑,都是源自不理解嘛。

这是第一件事:学会健康的焦虑

当孩子自己面对问题的时候,我更倾向于先试着做一个旁观者。

前阵子一家人出去游玩,当当走过一个秋千,秋千旁的小女孩看到当当靠近,十分警觉,立刻对当当说:你走,不许在这里。

当当脾气也不小,本来都没打算靠近,偏偏又上前几步,靠的更近了一些,盯着对方。

看上去大战一触即发,同行的朋友要去劝阻,我却乐的有好戏看,让他们先别管,看看再说。

两个孩子开始互相呵斥:

“你走!谁让你在这的?”

“我就不走!”

“这是我的地方,你快点走开!”

“我就不走!就不走!”

“不许过来!从这里到这边,都是我的地方!”

“我就不走!怎么啦!就不走!”

呃,小朋友们的吵架还是挺词穷的哈。

后来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小朋友吵架的怪圈——比谁声音大

两个孩子扯着嗓子叫起来,而且越来越近,我这才慢慢的靠了过去,在他们想要动手推对方的第一时间给拉开了。

事后复盘

小女孩的父母就坐在秋千椅上,而我们离当当很远,女孩多少有点儿仗势欺人的架势,孩子父母看见了也没有劝她。公共场合嘛,凭什么连站都不能站?我倒挺想看看当当是怎么面对这种情况的。

其实我发现当当还挺有“所有权意识”的,他心里明白这个地方是公共区域,不是对方的,所以对方虽然比他大一些,高一些,他也完全没有怯场的意思,没有吓得立刻离开。

还有一点让我欣慰的是,冲突过程中,当当一次也没有回头看我,表现出犹豫和胆怯的样子,我觉得挺好,认准了自己是对的,就没有必要心虚胆怯,反倒是哪个女孩,时不时的回头去看自己的父母,想要寻求帮助和支援。

但当然,动手肯定是不对的,无论对错,都不能最终发展成暴力事件。

事后聊天

按照惯例,每次发生了一些值得好好聊聊的事情,我都会抱着小当当认真的和他聊聊。让他能明白刚才哪里对了,哪里错了,下次再遇到的时候就能处理的更好了。

当当,刚才你和哪个小姐姐吵起来了啊?

嗯。

怎么……回事啊?

我从那里走,她不让我走,还不让我站在那。

然后呢?你走了没?

没有,我就站在那里,然后说,我就不走。

哈哈哈,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

好吧,那你不走之后呢?

然后她就吼我啊,我也吼她。

那好吧,你想听听爸爸对刚才事情的看法吗?

嗯,你说吧。

爸爸觉得你不走,是正确的。

为什么?

因为是那个小姐姐不对啊,这里是公共场合,不是属于她个人的,她没有权利让你离开。

那她怎么还让我走开啊?

因为她做的不对啊,这个时候你不用管她就行了,不用和她吵的。

嗯。

就像突然来了一个你不认识的小朋友,说你身上的衣服是他的,你用和他争论说衣服是你的吗?

当然不用啊,这是我爸爸妈妈给我买的,怎么可能是他的,哈哈哈。

对,我们心里知道我们没有做错就可以,不用去和做错的人争吵,好吗?

嗯。

但是最后你吵的生气了,想要去推那个小姐姐,就是不太好的行为了。

可是她老是……不过她是错的,我对了,对的人不和错的人吵架。

哈哈哈哈,对,对的人不和错的人吵架。

……

这是第二件事:学会做一个旁观者

不同两件事,其实折射出同一种道理,我们做父母的,有时候要学着做一个旁观者,把事情看清,了解了孩子之后,先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他们掌控能力内的事情,不要急着去替他们做主,更不要为了不必要的事情太过焦虑,不但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也让孩子无所适从。

做好了这两件事,孩子才能真正的独立自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