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写下不少反映元末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诗,诗名隆著。他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是历代清明诗里的精品,描写陈秀才回乡扫墓的情景,直视战后的萧条,寒彻见骨,摧人泪下:
满衣血泪与尘埃,
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
几家坟上子孙来?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甚至有明朝第一诗人的美誉。

元末群雄骤起,天下大乱。战乱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起,直到明洪武初期止,长达二十余年,先是多支起义军反元,后来是朱元璋剿灭张士诚、陈友谅。这段时间,高启12岁到30多岁,目睹了战乱使民生涂炭、田园荒芜、社会凋敝的惨状,而且深受其害(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围攻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于十一月包围苏州。攻占苏州用了整整十个月,城里百姓饥饿病困,大批死亡,高启的二女儿因疾病和惊吓而亡)。所以,他的诗中有不少离乱悲歌。
高启的名作《暮途书见》,就是在暮归途中见到一妇人之悲惨而写下的叙事诗,控诉战争带来的苦难:
暮归东市门,
道路闻悲啼。
驻马一借问,
答云征人妻。
征人新战殁,
饮恨沉黄泥。
有儿在哺下,
饥来食无糜。
誓将割兹爱,
弃去从东西。
我看巢中燕,
雏长随母飞。
皇天仁万物,
兼照理弗违。
此独何奇偶,
不能与之齐。
踌躇去复顾,
使我心肝摧。
这妇人是征人的遗孀,丈夫战死,她衣食无着,饥寒交迫,甚至被迫弃子。诗里以巢中母燕护雏的温馨场景来对比,表达了对征人妻遭遇的同情和对战乱的愤慨。诗歌采用白描手法,语言平实但情感强烈,可以和杜甫的《三吏》《三别》媲美,是反映战祸的名篇。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至二十年(1358~1360年),朱元璋、张士诚还有元军在江浙激战,江南富庶之地满目疮痍。高启此时南游吴越,作《吴越纪游》十五首,写下不少战乱景象。《过奉口战场》是其中一首,“我欲问路人,前行尽空村”“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描绘战后的荒芜凄凉;“年来未休兵,强弱事并吞”“功名竟谁成,杀人遍乾坤”,则直接痛斥战争发动者。
《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也是《吴越记游》中的一首。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驻守越州(绍兴)的藩镇军队内讧,局势还未稳,邻境兵马又来袭,当时高启正在绍兴,被迫仓促逃离,写下这首纪实性五言古诗。“野屋闭不守,泽田弃谁收?居人且奔逃,游子安得休?”“人虎争夜行,风榛啸岩幽”“饥拾谷口栗,寒烧涧中槱”,记录兵变后城市的凄凉,是当时兵荒马乱、田园荒芜、百姓逃亡的真实写照。
《筑城词》也写于这期间(元至正十九年):
去年筑城卒,
霜压城下骨。
今年筑城人,
汗洒城下尘。
大家举杵莫住手,
城高不用官军守。
《筑城词》也是汉乐府旧题,亦称《筑城曲》,多写筑城劳役之苦,揭露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如唐朝张籍、陆龟蒙的同名诗。高启的这首诗,其背景是张士诚大发浙西诸郡百姓修筑杭州城,追求城防的坚固,却使百姓苦不堪言。
高启的其他诗如《宿张氏江馆》,我们能体会其情感的悲喜交集:
极浦荒云一棹行,
远投江馆驻宵程。
客中得酒衔悲喜,
乱后逢人说死生。
木叶未空寒鸟聚,
海潮欲上曙鸡鸣。
政怜此地无惊扰,
归梦如何又入城。
诗人在荒郊野外夜宿,战乱中的漂泊和暂时的安定,其心情都细腻地展现在诗里,情感极为逼真。
《登西城门》,登高远眺,写战争之惨烈:
登城望神州,
风尘暗淮楚。
江山带睥睨,
烽火接楼橹。
并吞何时休,
百骨易寸土。
向来禾黍地,
雨露长榛莽。
不见征战场,
那知边人苦。
马惊西风笳,
鸟散落日鼓。
呜呜城下水,
流恨自今古。
登城望神州,烽烟四起,淮楚之地,耕地荒芜。时局动荡,征战不断,“马惊西风笳”“鸟散落日鼓”,战争甚至惨烈到“百骨易寸土”的程度。

百姓生活艰辛,源于社会动荡、战乱频频,也缘于元末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高启写过一首《猛虎行》
阴风吹林乌鹊悲,
猛虎欲出人先知。
目光炯炯当路坐,
将军一见弧矢堕。
几家插棘高作门,
未到日没收猪豚。
猛虎虽猛犹可喜,
横行只在深山里。
《猛虎行》属汉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后来的诗人们以此题作诗,写行役、写劝勉,写功业未建的苦闷,或以猛虎喻贪暴苛政,著名诗人曹丕、陆机、李白、韩愈、张籍、李贺、梅尧臣、王世贞等都写过《猛虎行》。
高启这首诗,前六句赞猛虎之威猛,最后两句为点睛之笔:猛虎凶猛,好在只生活于深山里,而人间的猛虎呢?暗用“苛政猛于虎”之意。
高启笔下的农家诗,有不少是抨击苛政、同情农家的内容。
《田家行》,分明是一幅田家破产图:
草茫茫,
水汩汩。
上田芜,
下田没。
中田有禾穗不长,
狼藉只供凫雁粮。
雨中摘归半生湿,
新妇舂炊儿夜泣。
《牧牛词》里,我们似听到一首田园牧歌,但牧童仍提心吊胆:
尔牛角弯环,
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
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
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
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
但恐输租卖我牛。
牧牛生活的恬静快乐都在前八句里,最后两句却让这快乐破灭了:农民最大的隐忧就是“输租”,苛捐杂税之多,会让他们被迫卖牛抵债。
这首诗有画面感,语言通俗,先扬后抑,在朴素中表达对农家的同情和对现实的鞭挞。
《养蚕词》的写法与《牧牛词》相似:
东家西家罢来往,
晴日深窗风雨响。
三眠蚕起食叶多,
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
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后今年好,
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缫车急作丝,
又是夏税相催时。
前六句写蚕农的忙碌与辛劳。(“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吴地阴历四月为养蚕月,养蚕户相互不来往,有防范蚕病传播之意,称为“蚕忌”)。七八句“ 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写蚕农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三姑祭”,养蚕人祭祀三位传说中的蚕神。
结尾两句仍是点睛之笔,蚕农忙碌,是因为又到了“夏税相催时”。一个“又”字,写出了蚕农在反复的赋税盘剥下的凄苦心情。官府的夏税,让蚕农即便丰收,也不一定有幸福的生活。
结尾处点明诗的主旨,是高启乐府诗常用的手法,出人意表,《猛虎行》如此,《牧牛词》和《养蚕词》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