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参加壹品创作者联盟网文纵横公会文学选美打擂排位赛的缘故,写了这篇文章,由于比赛有时限要求,这也是第一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了这么长的文章,对我来说实属挑战。
因此写下一篇后记表示纪念。
关于故事
本人的脑洞并不算大,没法空想出来什么精彩的故事,于是只能从前人的东西中寻找灵感。
这个故事其实是来自于当初为写柔福帝姬的遭遇而查找的资料,也就是结尾处男主拿着的那本《靖康稗史笺证》中。
《靖康稗史笺证》是南宋人确庵、耐庵收集宋金两朝民间对于这一事件的记录编纂而成的史书,记录了许多两朝官方闭口不谈的,关于那场灾难的细节。
不过我的灵感并不是直接来源于这本书,而是其中所引述的,一本已经失传的古书《燕人麈》。
燕人应该是指当时的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麈是一种鹿,它的尾巴经常被古人用于制作拂尘,名曰麈尾。古代的文人经常手执麈尾高谈阔论,因此也可以引申为谈论之意。因此燕人麈的意思应该是一个燕京人的言论。
《靖康稗史笺证》中的《呻吟语》一节中,作者曾引述过《燕人麈》中的一段话:
“……妇女分入大家,不顾名节,犹有生理;分给谋克以下,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邻居铁工,以八金买倡妇,实为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甫出乐户,即登鬼录,余都相若。”
从开封被劫掠至北京的妇女,如果被分给了金国的王公大臣,虽然屈辱却还能免遭苦痛。而那些被分给下级官兵的不仅沦为玩物,而且生命也随时受到威胁。
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说他家邻居的一个铁匠,花了八金买来一个娼妓,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她曾经是北宋一位亲王的孙女,而曾经的丈夫则是相国的侄子,并且考取了进士。
但这些曾经的荣耀已经不在,即便被从烟花巷中买出,但从作者最后的描述看来,她之后的日子也十分凶险,很可能遭到了铁匠的虐待。
而这个女人,便是故事中赵莺柔的由来。
关于赵莺柔
关于赵莺柔家世的设定,我稍微做了一些考证。
首先她是亲王的孙女,而北宋制度规定只有现任皇帝的兄弟才能封为亲王,并且爵位不世袭,亲王的儿子只能封为郡王,因此赵莺柔只有祖父才是皇帝的兄弟,父亲则不可能。
有了这个结论,就可以进行年龄的排除。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宋钦宗、宋徽宗和宋哲宗。靖康之变发生时,宋徽宗只有三十五岁,这一辈中年龄最大的宋哲宗也只比他大五岁,这些人儿辈才刚刚成年不久,是不可能有成年的孙辈的。
因此,赵莺柔的这位祖父便更可能是宋神宗的兄弟。
当然也有可能是宋神宗的父亲宋英宗的兄弟,不过毕竟是写故事,不需要过于较真,只采选可能最高的便好了。
宋神宗一共兄弟四人,其中三子早亡无后,剩下的便只有吴王和益端王两人了。
在这两人中我选择了吴王,因为吴王文武双全,而且在宋神宗病重的时候有过觊觎皇位的举动,而且他的儿子晋康郡王还是少数跟随宋徽宗来到五国城的宗室之一,故事性很强。
不过历史上的吴王只是短暂有过一段时间的野心,随后便放弃了,他的儿子史书中也没有详细记载,性格方面都是我自行脑补的。
关于白玉朗
《燕人麈》中说那名女子的丈夫是相国的侄媳妇,被我误当作了相国的儿媳妇,因此将白玉朗设定成了宰相的儿子。后来发现的时候已经写的差不多了,心想反正是个故事,于是就将错就错了。
相国这个官名在宋代已经不存在了,姑且认为作者口中的相国应当是起到宰相相关职能的官员。
钦宗朝的宰相除大多声名狼藉,其中张邦昌太过有名,其余的几人中我选了一个还不算太糟糕的白时中。
当然此人也算不上好人,前期奉蔡京父子之命行事,后期金兵犯境又屡屡建议割地求和甚至逃跑,因此我将父子两人的关系也设定的很糟。
关于汴梁城
或许大家想不到,写这篇文章最费功夫的,其实是描述二人游览汴梁风光的那四句。
为此我特地通读了一遍《东京梦华录》。这本书是北宋灭亡后,一个曾经居住于汴京多年的人根据自己的回忆写下来的,可以说对当年这座都城的繁华描写得十分详细。
游览汴京的那四句话都是我从其中摘抄下来的,并非自己的想象。可以说,九百多年前的开封确实是那样繁华的。
其它
匆忙之中写得很简略,本来我还打算写一些白玉朗在金营中试图逃脱的细节,后来被舍去了。另外本来还想描述一下赵莺柔如何找到铁匠丈夫的毒打,但是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于是也一并舍去了。
以上就是关于这篇《玉钗劫》的感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篇文章。
如果有兴趣,欢迎点击这里阅览并点评,在这里先谢谢各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