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发现人越是长大,周围变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连我自己本身都是这样,即使抬头看向镜子里那张再熟悉不过的脸,也恍惚有一瞬间觉得很陌生很陌生。
小时候真的很期盼长大,但当自己真正走到这一人生阶段的时候,突然又有点不想往前走了。现在有了自己的时间,有了很多小孩子不被允许的自由,但是又会觉得怅然,自己好像失去了很多。
我变得不会读书了。
小的时候家长管得严,不给手机也不准看电视,而周边邻里除我之外没有任何同龄的小孩,唯一的乐趣就是一本接一本买回家的书籍,每天无所事事,拿一本书就往床上一趴,中外历史经典名著,儿童文学杂志期刊,一切有字的东西都可以看的津津有味,而买书的速度跟不上读书的速度,于是基本上都是把家里的每一本书来来回回倒腾了很多遍。
第一次接触小说应该就是在学校订购的儿童期刊上看到的,当时就觉得那些故事很有意思,会讲故事的人很厉害,除此之外印象深的还有《我爱科学》《笑猫日记》等各种文绘作品,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提升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之心,前者教会了我探索,后者教会了我爱,另外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它们为我构建了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框架和价值取向,教我善良是世间最美好的品质,爱与责任要并肩而行,只不过到了如今这个时日,竟是有很多的被以“少儿不宜”的理由举报而黯然退场。
就好像那些象征着童年印记的作品一个个都消散远去了,想来多少有些遗憾。
小时候读的书里面的文字仿佛全都深深刻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甚至已经达到了一旦需要就可以信手拈来的程度,这样的好处就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作文就从来没有担心过,每次考试作文都是可以被提出来当场阅读的典范。
而等到上了高中,这种神通就慢慢失效了,刻板规矩的议论文让我对于我脑海中的东西完全无法施展开拳脚,我的思绪只适合用无拘无束的天空来容纳,一旦被各类行文格式和排版规矩约束,它就很难再迈得开步子。
但高一的时候依旧对此兴趣不减,甚至还每周写几篇小小说发布到作文软件上,得到一些小小的夸奖就会开心得像插上了翅膀。后来年级渐高,不得不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必须做的事情上面去,对于这些的频率也就慢慢消减了。
而到了现在,我可以无忧无虑地随时上网,想玩就玩,玩手机玩多久都可以,可每当我玩了一天之后放下来揉揉疲惫的眼睛,无意间看见床边上放着的一本书,这才想起自己今年年初的时候所立下的一周要看一本书的誓言,竟然从来没有实现过。
其实也不是刻意对其避而远之,有很多次都试图拿起过书本,可看着书上那一行行黑色的文字,就仿佛是在逼迫自己将它们在脑海中全部过一遍一样,再也没有了以前阅读时的自然和随性,反而成为了一种压迫和累赘,越看越觉得心烦意乱,读着读着也觉得食不知味,每每几乎没超过半个小时就再也无法坚持,把书本一丢就又沉浸于虚拟的世界里面去了。
今天看到了一个喜欢的作者在她的第二本文末写的手写后记,篇幅并不长,但就是这寥寥数行字,偏偏有千百斤的分量,将我的心弦狠狠拨动了。
她好像很清楚自己要写什么,要塑造一个怎么样的人,他的性格如何,他的目标如何,她说她喜欢满身伤痕与故事的人,刀插在身上也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而她笔下的人物,亦是包括她自己,确确实实就是如此。
突然就很羡慕很羡慕。
感觉她好像对自我有着清楚的认知,对于每一步的前进都有着清楚的规划,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写什么,并且能够很成功地把他们从虚拟带到现实来。
就好像读了很多的书,走了很远的路,将这个世界看的明明白白一清二楚。
还记得她以前说过自己小时候深受金庸等武侠小说的影响,偏爱恣意恩仇的青葱少年,然而这些书籍事物的流行与我出生的年代颇有间隔,当我完全进入读书写字的年纪,几乎已经很少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了。
于是又开始羡慕那个时代的人们。如果我再早出生那么十多年,是不是就能够与我朝思暮想所惦记的人一道在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熏陶之下成长,读着她们会看的书,经历着她们会做的事,即使没有那么多科技与电子产品充斥生活,在书海里的日子也能过的幸福而充实。
而感觉自己现在的任何文字创作都是一直在吃当年的老本,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贫乏,也越来越无趣,文字的高光时刻也大不如从前了。这一汪灵感泉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干枯,看到一些读书作家分享着自己近日又看了什么什么作品,内心会焦虑会急躁,忙不迭地去重新拿起抛在一边的书,可依旧是没翻两页就又弃之一旁。
还是希望今后能够慢慢改正吧,哪怕是一天一两页也行,总归是要往泉眼里再加一些东西的,过往的残余不可能支撑我一辈子,新的创作也需要更加有力的学识和眼界来支撑。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文字啊,多多阅读,希望你的文章今后能够同样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