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尽性

霜降来临,化功归性,便是以“至诚尽性”为当。子思在《中庸》中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至诚尽性”,正是达成仁智双修之境的密钥。

何为尽性?穷尽万物之理而化归于心性,至诚足以容受天下之物,便是尽性之刻。故至诚能尽人之性,亦能尽物之性。这份至诚所显之性,并非圣人独有,人人皆可抵达。

如何尽性?唯有无分内外,方能真入“万物皆备于我”之境。

尽性之境究竟如何?简而言之,是内外明彻,动静无间,浑然一体。

何为内外之道?外者,是成物之智,核心在“觉知”;内者,是成己之仁,核心在“感受”。两者相融相合,心性自现,而联结这一切的,正是“悟识”。

故而尽性重在体会,而非智识。智识对于致知穷理固然重要,但就尽性而言,那种瞬间超越逻辑的体会与感应更为可贵。能持续保任这份感应能力的,便是对心性的深层体认。

发明心地,关键在觉悟——既非单纯的感受体验,亦非纯粹的思虑理智,而是两者交融的“悟识”。《易传》所言“藏诸用”,便是洗心以显真性的秘法。

无为之心方是道心。许多人修行难成正果,皆因怀着一片功利之心,与圣心相去甚远。归根到底,要想尽性体道,需清心明理,不存一物之欲,不生一丝妄念,不着一件私事。如此方能任运自在,随心所欲而不越矩。

抵达尽性之境时,既是“虚”之本体,亦是“动”之妙用,体用合一,便是所尽之性。正如饥来吃饭、倦来眠,日用皆道,生活率性而行,循天命而已——这一切,皆源自返归“本体”的自然天成之道。

从根本而言,终极之心常称“心性”,亦是“仁性”。可见“仁”便是所尽之“心”,进而可知其即为“性”。唯有体认至仁,方能真正知其性。圣人合内外之道,故其仁性无时不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