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离经典 只差了1016英寸的距离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一种习惯,就是看完每一部电影就想写下自己的感受,看完后来的我们,第一时间却没有特别想写些什么,是电影内涵太深还是太浅,挺难以琢磨。

    这部电影改编自刘若英的“过年,回家”,很多明星都是唱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导,刘若英这一点更出众,她还能写。

在我眼里,很多编剧之所以成为票房灵药,是因为他们会讲故事,能讲一个情节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

    后来的我们,讲的故事其实很亲民,讲的就是北漂人的血泪史,每一个在北京生活过或流浪过的人都过的不那么顺心如意,高房价高物价高消费,夜深虽万家灯火,但真正属于北漂人的却基本为零,北京人与北漂人相差一字,却相隔千里。幸福的不是故事,不幸才是,所以,里面的一切按照这个思路开展,回顾很多经典电影,其实确实如此,幸福的都演绎成喜剧,那么悲伤的才是经典,不过,这部后来的我们离经典还有55英寸到1071英寸的距离。

    这部电影梳理一下,共有三条主线,周冬雨的是:北京、房子、家,井柏然的是:北京、创业、事业,冬雨和柏然的是:我们、相恋、分手。

    这样的故事其实换作哪个一线城市都受用,但是北京更有代表性,好像也只有在北京站住脚、扎了根才能代表你成功了,才能让人很羡慕嫉妒恨。

    其实,整个电影是比较直白在讲每一个在北京打拼的人都会遇见的事情,心思虽然细腻,但作为电影,缺乏震撼的冲击力,如他们分手那一段,就因为有一个网友,彼此间就有隔阂,缺少说服力,还不如真发生那么一段捉奸在床,被抓住后,柏然还可以大声的说,你有那么多过往,我有这么一次怎么了,这样,情节形成一定的反差,才能更直达内心,电影是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要善于讲述一些平日不常见的事情,只因彼此间一点点隔阂就分开了,太过牵强。

    可能这和刘若英性格有关,比较奶茶,比较甜,如果故事写成那样,她说服不了自己,实际上,很多情节搬到大银幕,就要有大银幕的感觉,不能去了电影院,感觉像看了一集电视剧,略显诚意不够,对小说改编力度不足。

    作为歌手的刘若英我一直比较喜欢,唱的很好,谈观影感受,我只能实话实说,爱情文艺片不好拍,不是每一个导演都能拍出七月与安生。

    一个新晋导演能拍出这样,也是难能可贵,喜欢刘若英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她是一个一直在奔跑的人,没有停歇,巡演导演天天忙而充实。

    作为观众,希望她的下一部作品,能更有穿透力,更震撼,把故事讲的更生动更感人,最好像前任3那样哭声一片,哭晕影院,我相信她一定能够做到,最后让我们为这么一个迎风奔跑的人点赞,希望她以后能越跑越快,越跑越远。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