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录之四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的理解:
       有了美的认识之后,丑的观念也产生了;知道了什么是善的时候,恶的观念也产生了。有和无是相互比较而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而显现的,高和下是相互比较而造成倾倚的,音和声是相互对立而产生和谐的,前和后是相互对立而形成顺序的。这些都是自然界常存的现象。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任万物与作而不加主宰,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埋没。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世上的一切概念、价值、观念都是人定的,判断标准都是因比较而产生的,因为对立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的,因此价值判断也不断的在变动中。比如说美,唐人以胖为美,宋朝崇尚“楚腰纤细掌中轻”,现代的我们以骨感为美。即便现代的我们普遍以骨感为美,但有的人仍认为肥为美。再比如说黑与白,有的人认为白为美,所以留下俗语云:“一白遮百丑”;有的人以黑为美,所以留下俗语云:“白丑黑喜人”。再比如说难与易,李秀伟主任认为,《易经》太简单了,半个小时就能学会,但对于我来说,《易经》太难理解了,数不清的的半个小时我也难以理解多少,这就是所谓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再比如说对与错,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间,对与错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时间、环境、地点相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非对错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其实,就每一个个体来说,也同样是奇怪的对立矛盾统一体。善与恶、高尚与卑劣、大公与自私、懒惰与勤奋、自信与自卑、向上与堕落等各种对立的性格常常奇怪而和谐地汇集在一个人的身上。所以,不论是人是事,不要轻易去评判,更不要轻率去下结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这一章中,我看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因此面对美和丑、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我们都要淡然处之,不要轻易判断,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庸人自扰才好。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怎样不庸人自扰为好?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做人为之事,去做真实的事情,做应该做的事情,做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做过之后,要如雁过长空,风来竹叶,不着丝毫痕迹,不要居功自傲。任何事情的发展与成功,都不是某一个体的功劳。居功自傲者,往往没有好下场,比如韩信、关羽、年羹尧。所以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时刻应遵循的法,我们要学做张良,学做范蠡,学会舍得,学会放下,学会退出,学会不居功,不自傲。

图片发自简书App

        自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