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美在此处》读书笔记(3)

今天读完了第一讲《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在这一讲里,王崧舟老师介绍了八种细读文本的方法:直面文本、字斟句酌、感同身受、比较品评、擦亮语言、想象还原、寻找缝隙、开掘意蕴。

直面文本,就是要把研读文本放在第一位,先跟文本对话、互动、交融,不能一开始就用别人的解读取代自己的解读,用别人的体验来遮蔽自己的体验。

字斟句酌,就是不放过文本当中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词语,甚至任何一个标点符号,让自己沉入到词语当中去,有所发现,有所体悟。

感同身受,就是把自己搁进去,让自己活在文本当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王老师以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例,告诉我们如何“立足于意象,转化意象,努力让自己化身为其中的意象”,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

首先,看见画面。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细节。

第二,切己体察。把阅读与自己的生命联结起来,把诗歌的意象和自己的经验打通,和自己的心灵相融,那么,获得的审美感兴就会更加深切。

第三,人与物化。诗歌意象不同于一般物象。诗歌意象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心境和胸襟,是人化的物象,是诗人自身的生命投射在物象之上。从根本上说,意象不是外在于诗人的客观表象,而是内在于诗人的主观心象。在《渔歌子》中,“白鹭飞”这个意向就是诗人生命意志的对象化,本质上就是诗人某种心境、某种心灵状态和生命境界象征和隐喻。正如曹操笔下的沧海、陶渊明眼中的南山,都是诗人特有的胸襟气度、心境追求的折射。

这个过程,通过置换角色、切己体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就是把自己逐渐放进文文语境的过程,是让自己活在字里行间的过程。

比较品评,就是要让自己“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在多方比较中发现文本内涵之美。以组诗《童年的水墨画》为例,王老师特别强调,内容的简单不代表语文的简单,文本细读,就是要从从语文的角度来考量,并不是读懂内容那么简单。

擦亮语言,就是“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中间是语言所承载的形象、情感和思想。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用语言的眼光去看文本”。因为语言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个浑然不觉的存在,一个巨大的秘密。这也就是黄厚江老师所说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的方法,就是发现语言形式之妙。

想象还原,是对文字符号的再创造。它要求我们在细读文本时要具备足够的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去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那种震撼人心的诗意。

寻找缝隙,就是追寻那个能把握的文本之魂的通道。缝隙,就是矛盾,就是冲突。寻找缝隙就是在无疑处生疑,在生疑处解疑。

开掘意蕴,是发现深藏在字里行间的、形象背后的更为深远的东西。情感性语言,不讲道理,却讲情理,他总是按照情感本身的逻辑来新闻布局前词造句,而意蕴就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流写出来。就像“月是故乡明”“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无理却有情。

最后,王老师特别指出,细读文本之难,难在要不断挑战自己的精神惰性,难在要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难在必须要学会选择以何种姿态进入文本。

王老师说:“你细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文本是自己的精神倒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的细读就会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的吸毒就会有多美。不是文本,而是我们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我们文本细读的境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