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梳理

故事梗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人物来自《柳林风声》,但也只是借用了名字而已。书中讲述的是蛤蟆得了抑郁症,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来到了苍鹭医生的心理咨询室,经过十一次咨询,蛤蟆知道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而自己的讨好形人格来自于童年时的父母,他需要“服从、讨好”,甚至他的愤怒的表现形式也是隐忍的。他还了解到人生坐标的含义,重新认识并定义了自我,从来获得力量,开始追寻自己,踏上了新的人生之旅。

十一次咨询内容回顾:

第一次咨询,蛤蟆完全搞不懂是怎么回事,甚至对苍鹭的提问感到生气,他希望医生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时的他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但苍鹭医生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好”。

第二次咨询,苍鹭医生不断发问,逐步引导蛤蟆谈到自己的感受,引出“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

第三次咨询:详细解释了“儿童自我状态”:“刚出生时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第四次咨询:了解儿童对父母顺从行为:同意、取悦、道歉、依赖。苍鹭医生总结:“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第五次咨询:认识儿童如何释放愤怒的,

强——————————————————弱叛逆          撒泼        怄气        任性        郁闷          拖延        厌烦      退缩

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

第六次咨询:由獾的发怒引出“父母自我认知”状态,蛤蟆意识到自己一直处于自我惩罚当中。

第七次咨询:由上次对“POLM”游戏的思考,引导蛤蟆改变,引出“成人自我状态”概念。阐明观点:“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第八次咨询:深入回忆童年,清楚那些人和事是如何影响着自己。

第九次咨询:提出人生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概念。自证预言: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第十次咨询:详细分析各种人生坐标中的心理游戏:我不好,你好:“我真不幸”“可怜弱小的我” 、受害者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最极端的行为:自杀

最后一次咨询:蛤蟆从依赖--抵抗依赖--独立,咨询师一直在引导他进入成人状态。“我好,你也好”的生存模式研究,相信自己,相信他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