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读这本书后,终于不再和自己较劲了

Hi,大家好,我是玖月🌼,一个在自我成长路上跌跌撞撞的小白博主。

作为一个刚开始写公众号文章、粉丝只有8个的小博主,前两天发布关于 “伪勤奋” 的复盘日记时,没有期待过留言或互动——就像在日记本上写下心事,只是想如实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

没想到,这段写给自己的文字,却成了我翻开《轻松上班:打工人心病处方》的引子:书中对职场心态的剖析,精准呼应了我在 “无效忙碌” 中挣扎的真实状态。

一、当 “伪勤奋” 遇上 “心病处方”:原来累的不是工作,是和自己较劲的心态

前两天的复盘里,我坦诚自己在工作中陷入 “无效忙碌”:每天机械处理琐事、用加班时长自我感动,却在核心任务前裹足不前。

这本书里的一句话,精准戳中了我的迷茫:“职场中有不少人常把‘忙碌’当作成长的安慰剂,却忘了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努力,真的在靠近目标吗?”

书中提到的三个 “职场心理陷阱”,几乎是我的日常翻版:

(一)“进度条焦虑”:当工作量像滚雪球,我被截止日期追着跑

最近操作新系统,每天基本要处理上百条数据明细,全靠手工调整格式和公式,与IT部门沟通调整系统逻辑,确保数据准确性等事宜迟迟没有落实。发邮件询问进度石沉大海,约沟通会总被无视,眼看着截止日期从 “还有一周” 变成 “只剩两天”,Excel 表格里的红色错误提示越来越多,整个人像被按了快进键,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脑子却一片混乱 —— 这才是我焦虑的真正来源。

(二)“完美主义拖延”:总觉得 “准备不足” 就不敢开始

总觉得 “准备不够充分” 就不敢开始,学新技能时执着于 “笔记工整”“打卡连续”,却在实际应用时漏洞百出,和之前 “伪勤奋” 的学习状态如出一辙。

之前接到新的任务或者技能时,总陷入 “准备陷阱”:写行业报告时花3小时搜案例,调整内容,却拖到截止前夜才发现有几个错别字😅;学新技能时记满30页笔记,却不敢做一次简单实践。

本质是用 “努力的仪式感” 逃避 “做不好” 的恐惧,就像书中说的:“完美主义是拖延的糖衣炮弹,让你在空想中消耗精力。”

(三)“存在感恐慌”:独来独往的我,连 “刷脸” 都不会

和不熟悉的同事相处时,我总是不自觉地 “开启静音模式”:

午休时独自坐在角落吃饭,茶水间遇到领导会下意识绕道,工作群里除了汇报进度几乎不发言。有次和合作部门对接,因为直言对方数据格式混乱,被私下议论 “难搞”,后来发现他们分配任务时总绕开我。

从此我更不敢随意开口,陷入 “越不互动越没存在感,越没存在感越不敢互动” 的恶性循环。

二、我的职场心态调整:从 “手忙脚乱” 到 “慢慢上道”

一、给任务做 "优先级爆破":当工作量爆棚,先砍断 "导火索"

1.面对 "进度条焦虑",我用 "紧急度 - 复杂度矩阵" 来梳理任务,特别有效。

之前我在手工调整数据时,每天都要花4个小时做提取大量数据这种重复又耗时的机械工作。对着满屏的数据,手指机械地操作,眼睛都看花了,进度还跟不上,心里特别着急。

后来我积极主动联系了IT同事,同时向领导汇报情况,实时跟进:"我现在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些机械工作,实在跟不上进度,数据时效性也受影响,能不能麻烦调整一下系统逻辑,重新编写 SQL 代码呀?" 

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也慢慢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2.对于紧急但简单的任务,像公众号文章的选题和小红书选题,我会设置 "20 分钟碎片化时间"。

每天工作结束后,我会花 20 分钟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复盘,同时把这些简单的任务完成。比如在午休后或者下班前,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把脑海中闪现的选题记录下来,避免它们堆积成新的焦虑源。

3.不紧急但重要的优化工作流程等任务,我每天会留 1 小时来做。

像写公众号文章和小红书笔记,我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周至少更三篇公众号文章、三篇小红书笔记,每周还会上线闲鱼。一开始觉得有点难,但坚持下来,发现不仅工作流程得到了优化,自己的输出能力也提升了。

二、和 "社交恐惧" 和解:找到适合内向者的 "轻互动" 模式

很多内向的朋友和我一样,都有 "存在感恐慌",觉得自己在团队中不够突出。其实不必强迫自己变成社交达人,找到让自己舒服的互动节奏更重要。

我尝试了 "茶水间 30 秒法则"。早上接水时遇到同事,我会主动打招呼说 "早上好",午休热饭时,也会聊聊最近不错的电视剧或者八卦,比如 "最近看了一部剧,里面的情节特别有意思,你们看了吗?" 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拉近和同事的关系,也不会让彼此觉得尴尬。部门聚餐时,我不再找借口推辞,而是坐在角落安静地听大家聊天,偶尔插一句 "这个菜确实不错",慢慢发现同事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关注我的 "社恐表现",大家相处得很融洽。

还有 "直话巧说" 练习,每次想说尖锐的话前,我会在心里打个草稿。比如看到同事的数据有问题,我不会直接说 "你这个数据错了",而是改成 "这里好像有个小偏差,要不要一起核对一下?"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指出了问题,又不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沟通效果也更好了。

三、给生活留 "空白时间":工作之外,还有 "作为人的节奏"

书中说 "真正的职场高手,都懂得给生活留 ' 缓冲带 '",这句话让我深思。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需要给生活留出一些空白时间,让大脑放松,保持对工作的敏锐度。

我开始刻意培养 "切换仪式",下班路上听一首喜欢的播客,边走边梳理当天的收获,把工作留在办公室。

比如听一些轻松的音乐类播客,随着音乐的节奏,一天的疲惫仿佛也慢慢消散。周末不再强迫自己 "充电学习",而是做完全无关的事,比如在厨房鼓捣黑暗料理。有一次我尝试做蛋糕,虽然最后做得不太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很放松,还从中获得了灵感,周一工作时反而更有状态了。

同时我也学会了接受 "自我笨拙",不再因为 "犯错"" 进度慢 "而自我否定。我告诉自己" 每个高手都经历过这个阶段,重要的是每天比昨天多懂一点点 "。犯错并不可怕,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只要我们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进步,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写在最后:给所有 “默默成长的小透明”

读《轻松上班》时,我常觉得作者在耳边说:“别着急,慢慢来,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作为粉丝寥寥的小博主,我曾疑惑 “这样的分享有什么意义”,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成长的价值,从来不是由观众数量决定的 —— 对自己坦诚、认真复盘每一次尝试,本身就是对 “努力” 最好的回应。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在新手期默默摸索,不妨把这本书当作一位 “无声的职场伙伴”:它不会教你速成技巧,却能让你在自我对话中找到节奏 —— 不必和别人比速度,不必用 “忙碌” 证明存在感,而是学会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8,589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6,046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5,258评论 0 2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3,621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3,58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