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作者/[南朝]佚名  选自/《玉台新咏》

    《西洲曲》是一首公认的神作。神在何处?一,不知道作者是谁;二,美得毫无争议;三,非常好懂,却经不起推敲,一推敲就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有人就指出时序混乱问题,春夏秋三季在诗行里任意穿越,地点也是西洲南塘江北海边任性切换,主人公要么住的地方是江海交汇之地,要么就是一个时空穿越者;四,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首经过高手拼贴的作品。素材是南朝民歌无疑,但成稿一定是经过文人妙手缝织过的,从诗行里依稀还可以看清一些针脚。即便如此,仍然很美,语言、修辞、用韵、想象犹如灵药,播撒于叙事断裂处,使之愈合如天成,不留疤痕,而再次成为完美之作。

      这首诗大致可以分成5个部分,分别是“折梅”、“日暮”、“采莲”、“登楼”、“卷帘”,除了“登楼”是8句,其他部分各6句。其中“日暮”一节,最有前后过渡的嫌疑,而且是一句一过渡,针线功夫看似盘绕,不仅巧妙弥补初春折梅与秋季采莲中间的时空断档,而且还用极为含蓄的方式延续了和其他部分同样的主题:思君不见君。正是因为这部分表达略微隐晦,远不如其他部分直白,我臆测为“缝补”针脚的外露。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伯劳”是雀类中的猛禽,一般活跃的时候在夏季。在古代诗词里,伯劳的鸣叫往往意味着夏季的来临,也就是说这句首先从“折梅”一节的春季一下子过渡到夏天。为什么傍晚伯劳还在飞呢,是因为风吹乌臼树导致不能安稳的栖息吗?恐怕只是字面的意思。

        伯劳是一种独居鸟,居于树枝高处,这就可以理解为是主人公孑然一身的自我映射。接下来的几句,运用了典型的粘连手法,从“树”连到“门”,从“门前”连到“门中”,再连到“开门”和“出门”,总算将“采莲”的段落连接起来。但从树到门的连接不是大费周章的无用过渡。“门中露翠钿”巧妙表达了站在门口翘首以盼的姿势。

      有人说《西洲曲》是千古难解之诗,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语言时有错乱,不过这种错乱反而成就了诗的永恒,充分触发人们的联想,让读者自行去补充、解释或者自行创造一个合理性的故事。这是古汉语的奇特魅力。

      那种看似无理的时空辗转突然变成一种特别先进的创作手法。在如今图像和视频化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把这种连接理解为画面的蒙太奇,从而就不会质疑其叙事的跳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按】这篇我写完之后送过去没被采用。当然我看了书中选用的那篇,总感觉他们太胆大,这样的意味丰富的美篇,竟然...
    东篱文集阅读 9,837评论 0 2
  • 《西洲曲》不可能出现在《玉台新咏》成书以前:《西洲曲》原始文本与考辨文摘】 @铁山青士(笑独行)[综编] 【《西洲...
    笑独行阅读 2,402评论 0 4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596评论 16 22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20评论 0 11
  • 在妖界我有个名头叫胡百晓,无论是何事,只要找到胡百晓即可有解决的办法。因为是只狐狸大家以讹传讹叫我“倾城百晓”,...
    猫九0110阅读 3,364评论 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