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课堂的思考一一听的能力对学习的影响

        今天下午,九年级“二练"前的最后一节课,根据复习安排本节让学生自主复习名著。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既使是自主复习,课前也以10分钟为时间节点,合理安排了两部名著共四个方面具体的学习内容。

        上课前五分钟还是常规的字音字形的复习,站在讲台上看,每个同学都很认真,走到同学们中间,偶尔会提醒个别同学用手指向所读的词语,以集中注意力。看着大家专注的样子,不禁觉得孩子们还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的,欣慰感也油然而生。

        读完词语,开始安排本节课学习任务,告诉学生把书打开到129页,点了重点情节,明确了学习时间为10分钟,及学习要求:默读,用笔划出每个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一声“开始",学生们纷纷投入其中,做学习状。走在教室里,心中不免为自己的课堂安排有点得意。

        第一个10分钟结束,部分学生表示没有复习完,感觉意犹未尽。但是我说时间不会等我们的,必须转入第二项内容的复习,大家又表示要更专注,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任务。我再次明确学习安排:书打开到135页,大声读,背记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代表情节。一说开始,学生的读书声就一发而起,就连平时的几个捣蛋鬼和瞌睡虫也精神十足,气氛之热烈出乎意料。信步走下讲台,咦,姚同学怎么还在129页读的恁大声呢,我拍拍他的肩,他抬头看我,一脸疑惑,貌似在说,我没捣乱呀。我告诉他:“换内容了,翻片儿了。”并帮他掀到135页,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又开始读起来。继续转,咋又一个,张同学也在卖力地背着131页的内容,我又告诉他现在背的是哪里。接着走,还有,还有,钟同学、杨同学、董同学,全班共有五名同学没有发现学习内容已经“改朝换代”了。我也没有太在意,想着再安排任务时声音要再大点儿,让每个人都听到。

        第二个10分钟也已结束,这一次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完成了即定的任务。我顺势对同学们进行了表扬,并特意大声说第三个10分钟开始,复习篇目换了,复习内容在143页,要求还是出声读,背记人物性格。看着每个同学都端坐在那里,包括刚才那五位,心想这回都该听到了吧。我的话音未落,下面同学们的读书声已经迫不及待地响起。再次走下讲台,嗯,姚同学背的很认真,仔细一看,不对,怎么还是在135页,我又一次给他的书掀到143页并问他,你刚才没听到换复习内容了吗?他不敢吭声,显然是没听到。再往后走,天哪,还是刚才的张、钟、杨、董四个同学,依然在背着“老皇历”。

        ……学习还在继续,我的心却不能平静。本以为自己已经对课堂要求很严格,看似每个人都在参与,却不知还有这么多滥竽充数之人。似乎我发现了一点自己一直忽视的问题。

        您可能会说,这五个人肯定就是班里那几个典型分子,背书就是装的。错了,这五个人并不是上课特别爱捣乱的学生,反而是属于那种让读读,让写写的“听话”孩子。但再看他们五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绩较差。一直以来我都把上课不捣乱又能按时完成作业的那些同学,出不来成绩的原因归结为智力因素。今天,我觉得我错了,应该是倾听的能力所限制。他们并不是听到了老师的要求却故意不去做,而是压根儿“没听到”。他们上课只知道坐端正,不捣乱,就不会受到老师批评。学习上盲目,随他人,别人读他就读,别人写他就写,但思想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主动听老师讲课,甚至主动“听不见”老师的话,更不要提随着老师的讲课节奏去思考了。他们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无意识的。听到别人读就读,但不明确该读什么;看见别人写就写,但不知道写的目的是什么。可如果老师一直在“远的距离”观察他们,会认为他们和别的同学一样在学,殊不知他们是根本没在“学”。

        这就要求自己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学习任务再明确些,学习要求再具体些,学习指令要让每一个学生听懂,明白老师究竟让学的是什么,怎么学。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中去。二、到学生中间去。上课不能只占据三尺讲台,要把整间教室都划为我们的势力范围。走到学生身边,俯下身去观察他们的学习行为,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的学习方向。对于那部分“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的同学,更要多看、多说,课下也可以抓住机会和这些孩子多沟通,让他们习惯与你交流,听你说话,课上才能聆听老师授课。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才能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