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看网上的各类头条,近日有关国内大型连锁书店、网红书店“言几又”在关停北京、成都、西安的部分门店后,又相继关闭了深圳、广州的多家门店。
今年11月31日,杭州地铁一号线上的杭州著名书店“纯真年代”书吧杨柳郡店发文宣布:在持续了36个月的亏损后,书店将于2021年12月31日歇业。
书吧店主朱锦绣的朋友丘山在得知“纯真年代”书吧杨柳郡店即将歇业,在采访中,他说到“它是一间书店,也是都市的客厅,人们从合同、会议和报表中逃身,聚集到这里谈一些纯真年代的话题,或者什么也不谈,仅仅为了爬到高处,深呼吸几口理想主义的空气,安顿自己惶惑的心魂……”用杭州网采访者的话说:这段话字字珍重,很是感念。
作为一个对书有着相当爱好的其中一员,个人对“言几又”和“纯真年代”等实体书店一直比较关注,甚至还有自己开办一家书店的冲动。每到一个城市都会走一走当地的实体书店,去最大的书籍市场或者网红书店。第一次认识“言几又”是在昆明,印象深刻,在一个人工湖旁边,两层带户外的平台,可以边读书边欣赏外面的风景,能一下子放松下来,感觉非常好,只是客流量一般。
从个人角度来说是喜欢纸本图书的,但是身边的许多喜欢书的朋友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看电子书,一是电子书比较方便携带,随时随地可以看,尤其是和手机绑在一起后就更加方便,现在的百度网盘、微信读书、淘宝读书、当当网等电子书媒体都十分方便;二是电子书资源比较容易获得,成本较低,比纸本书籍便宜不少;三是电子图书的存放也非常容易,一部手机里成百上千本书都能放得下,如果换成纸质的书籍,就需要专门的存放空间和家具,这对现在的许多还在创业阶段的读者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
根据2021年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在中国人均读书量仅为4.7本,现在城市中的人们工作繁忙,同时受网络影视、视频主播等市场冲击,大多数人更喜欢快餐式的文化和知识,十分钟介绍一本书、半个小时读懂一部名著,让人们更加容易快速地完成学习,造成有意愿想静心苦读的人越来越少。
个人认为,网红书店对推广图书有益,但作为传播读书文化的载体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传播读书文化方向是错误的,那就是把读书变化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那就需要舒适和温暖的空间,然而,真正明白读书意义的人知道获取知识的道路是艰苦的,在消费主义的包裹下,读书的过程变得轻松和温馨,则会逐渐失去读书的真实,最后沦为作秀。
在现在的时代下,书店业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传统的书店从仅贩售书籍已经开始与咖啡、甜点、文具等捆绑销售,甚至有些书店开在餐馆和酒店里,但仍然无法破解实体书店的生存之道。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让资本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言几又”前几年在全国各地开店,在资本的帮助下,依据“千店千面”的理念,加上独特的设计优势,“言几又”迅速成长为吸引大众眼球的网红书店。然而资本介入的目的就是利益,资本方追逐的是真金白银,更加崇拜消费主义,言几又在扩张的同时没有呈现出与“网红”对等的利润,书店买咖啡那为什么不直接搞一个咖啡品牌出来?书店搞沙龙,一群人在店里搞个party,只有人缘没有消费,哪来的现金流?资本的退潮不仅显示着它的理性,也彰显出它的狼性。
杭州网记者就“纯真年代”书店歇业采访了一些杭州的“书店人”,有专门开二手书店的,有凭借一腔热血经营几十平方米小书店的,有从互联网公司“跑路”开书店的,有靠主业收入支持自己的书店梦想的。记者在与他们的对话时发现:”所有人都把书店比作街角的一盏明灯,照亮心灵的一座灯塔——这,或许就是所有爱书人心中的书店模样。“”他们似乎在用一腔孤勇,反复尝试,寻找破局的那把钥匙。书店的生存方式也就在反复变化、迭代之中,寻找着突破之路。“
我希望我们小区附近有一间书店,安静,无需奢华,有几张书桌,给放学后还不能回家的孩子们,给那些在外打工、挤在宿舍无法读书的年轻人,一席之地、一盏小灯、一个可以自习读书的书桌。
”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在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古罗马]西塞罗
(本文相关资料来自于《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大河报》、《杭州网》近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