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泰州 最美好的遇见

带着对新教育年会无限的憧憬,我们一行数人来到江苏泰州,见证了新教育第十九届年会的美好。

朱永新教授做《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家园》2019年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演讲。演讲中提到,
新人文教育,有着三大特点:一是强调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追求,二是强调课程融合与知识贯通,三是强调阅读、对话、写作、践行的结合。
新人文教育,需要遵循全员参与和全学科协同的原则,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的原则,尊重心灵自由与发展审辨思维的原则,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协力的原则。
接下去,我们仍然以行动代替语言。
我们要大力培养具有新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
我们要全力研发融多学科为一体的大人文教育课程。
我们要努力推进“独立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创造”的新人文学习模式。
我们要以强化“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推进新人文阅读。
我们要以演化“培养卓越口才”的行动推进新人文对话。
我们要以细化“师生共写随笔”的的行动推进新人文写作。
我们要以深化“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生活方式推进新人文行动。
我们要发展具有人文性的新人文教育评价。
我们知道,新人文教育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在教育中,彰显个性,保护尊严,无限相信师生成长的可能性。
新人文教育,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激发其潜能的多样化课程,为每一位老师和父母提供适合其需求的个性化成长路径,通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帮助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叙事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算好的叙事?”在叙事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而引发听者的共鸣与触动,思考与理解。年会的叙事给我留下深刻的感受。
《难忘那片海》叙事
第1个漂流瓶——第1封信(中心词:小古文)
由学生小古文写的信引入小古文课程。在走廊踢球事件中,班长与违纪者用古人强调对话,文质彬彬、诙谐幽默、暗自称叹!
第2个漂流瓶——第2封信(核心“吃”)
从苏东坡、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生活中的美食,写有品位的板书,画有深度的思维导图,向着世界开出一朵花,向着世界开出一朵有意思的花。
第3个漂流瓶——第3封信(关键词“共写”)
师生共读共写,共同发表文章,相互欣赏、相互成长。在一次次主题活动之后,学生写随笔,老师熬夜制作公众号,从最初的不会编辑,到后来的凤凰涅槃,师生遇到了更美的自己。
最后再次提到,临毕业时,给每一个孩子写一封信。从写第14封信时候的受阻,到只有坚持才有奇迹鼓励下的半夜三更披衣写稿。信中尽是彼此的祝福和成长。
最后的临别视频,让人为之动容。
关于如何叙事的反思:
以学生的三封信为切入口。讲述了王老师致力于小古文学习、"吃"文化的研究、师生共读共写。用一封封学生临别回信,把曾经做过的课程一个个串起来,故事中有故事,形式别致、新颖。
《擦亮心中希望的魔盒》叙事
故事导入——希腊的潘多拉魔盒,用朗读、讲述等方式开展21期主题活动,之后写日记、随笔等形式,实现师生的共读共写共成长。(故事导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心)
绘本《妈妈心 妈妈树》帮助悦悦从失去妈妈的苦痛不幸中走出来。悦悦说:“爱使他不再孤独。”这无声的力量使之拔节成长。接着开展的友谊、感恩等主题会像一首首歌,为孩子人生之路提供滋养之光。(阅读对孩子的改变,这样的小故事以后要多收集哦!)
三国主题的共读使小哲君从网络游戏中解脱出来,父子共读共写成就父子,唐诗主题的共读以及作品的发表,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一个个故事的讲述,各位洗耳恭听,犹如星辰大海,这就是叙事的力量,故事感人的力量。)
和上一个用书信串起一个个课程有所不同,这个是用一个个阅读对孩子改变的故事,串起了一个个课程。

一篇篇叙事,让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讲述中有故事,是非常感人的。没有故事点缀滋润的课程是不能打动人心的,只有平日注意收集一些让孩子们改变的故事,比如阅读,比如书信,比如谈话……只要稍微留一点心,这些素材在身边应该是非常之多。
郝晓东院长这样说:当前许多叙事的不足:一是过度重视结果而忽略探索过程,不愿、不讲真实故事,过滤掉困惑、矛盾、问题乃至失败,留下了修饰后的”美好”。叙事,缺情节,缺过程,缺反思。叙事是解释。要讲好叙事,需要丰富的理论,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敏锐的洞察力。这是一线普遍教师欠缺的。
这些都是我们在新教育实验叙事中需要注意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