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眼睛里应该“添点”中国颜色(一)

作为一个有点偏爱传统审美趣味的人,什么东西都想让其沾点“诗意“,说的好听点叫有”文艺气息“,实质就是有点书生的”酸臭气“罢了。

读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很是感触。他把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入美学的框架内,揭示中国传统美学现象背后的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但就视觉感触来说,色彩的冲击效果无疑最强的。昨天贴吧看到一篇介绍中国传统色彩的帖子很是喜爱,带有中国韵味的传统色彩,尤其是色彩的名字,更带有一种思想倾向和某种情调,所以想分享一下。

“中国红”,作为传统色彩中最常出现的颜色,红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我们的“国色“,所以就由红色谈起。

《说文》:“红,帛赤白色。”可见刚开始”红“只是指浅红色。再有:《释名·释采帛》:“赤,赫也,太阳之色也。”《说文》:“朱,赤心木也。”可见,“赤”是来自于太阳的,“朱”则是内含太阳赤色的树木。由此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出“朱”是比“赤”更深的红色,而”红“在最开始颜色是最浅的。

到汉朝“红”用得多了起来,开始与“赤”分庭抗礼。《索隐》;“红,赤色儿。”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苍蝇红紫⋯。李轨注:“苍蝇间于白黑红紫,似朱而非朱也。”此时”红“的表述含义和颜色程度已经逐渐模糊。

再到唐代,《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见此时,”红“的意义扩大,可以表示各种深红、浅红。

最终到了现代汉语中,红”完全取代“赤”作为0.77.0.62微米可见光的总称,成为了三原色之一。

日中之色
杨妃色
红白色
白红色
淡紫红色
火焰色
洋红色,介于红色和蓝色之间
茜草果实及根的颜色。一种暗红色
偏红色的浅紫色
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
胭脂一样的颜色
鲜艳的红色
稍偏橙的色彩。以昆虫为原料制作出来
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有光泽浅红
红枣之色

应该还有一些红色品种未能找全,也有一些红色,例如洋红等也不是古代中国所有的,但都挺好看,也就归于一块了。

红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能够营造特别的意境,影视导演也都喜欢在片中使用大块的红色,如张艺谋执导《英雄》等,画面中的红用出贴切,透出诗韵。


还会继续写其他中国传统颜色,请关注。

喜欢的话,请点赞。O(∩_∩)O谢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