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图文: 我用孔子的"四绝"处理亲子关系

回顾2017,我最大的读书收获是从樊登老师那儿知道了孔子的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018,我将以此四绝去指导日常修为,包括处理亲子关系。本周的育儿心得,正是由这四绝而来。

毋意,即不要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儿子到了3年级后,每天做作业都有很多问题要问,时间长了,引起了我们的警觉,想着是不是他自己不动脑,懒得思考,于是对他的问题变得不欢迎,有时情绪不好了甚至粗暴地拒绝:再别问了,自己做。前两天儿子又问我一道题,把“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这句话变成拟人句。这费了我好长时间,才马马虎虎地想出一句答案。这种让成年人都很费脑筋的题,3年级学生,肯定需要问。再联想有几次数学卷子上的题,要么超纲了,要么出错了,这又怎么能不让问呢?我们对孩子“懒得思考”的判断的确是有些主观,退一万步讲,即便他真的有不动脑筋的苗头儿,也是用恰当的回答去引导他思考,而不是堵住嘴不让问。

接下来说毋必。对事情不能绝对肯定,不要追求一个必然的结果。前两天中午,因为特殊原因,儿子没写完作业,不但没有午睡,还险些迟到,上学的路上情绪低落,快哭了。晚上我回家时,他刚做完作业,很累的样子,准备洗脸刷牙。我说,如果很累,今天就不要洗漱,直接去睡吧。儿子还有些犹豫,我告诉他: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要做的,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第二天早上,我故意起的迟,告诉他自己太累了,不想做饭,出去吃早点。儿子很高兴,我再次告诉他:没有什么事情是非做不可的,要灵活对待。之所以要这么教育他,是因为儿子老实,做事追求完美,有时接近执拗,所以我希望用“毋必”的理念来慢慢引导他,让他不要那么累。当然,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很灵活了,就不能再教他“毋必”了,而是要让他“必”。

第三,毋固,即不固执己见。儿子在饭桌上说起西藏的“耗牛”,他把“耗”字读成四声,我越听越别扭,认为他读错了,还一本正经地纠正他:叫耗牛,二声耗。旁边的外甥去拿来《汉语大词典》,一查,耗读四声。我当场承认错误,表示又学了新知识。第二天在网上查,才发现,其实压根儿没“耗牛”这种动物,真正的称呼是牦(mao)牛,人们把牦错读成耗。前天,儿子又问我,挣脱的挣读几声,我说读一声呀,他说读四声,这次我学聪明了,没有再去瞎纠正,而是查字典,果然,读四声。挣脱,我读了30多年,错了30多年,我不知道,在自己的脑子里,还有多少错的东西,如此,怎么敢再固执己见呢?

最后说“毋我”,即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昨晚,儿子上完乐理课回来快9点了,他说还想玩一会儿电脑游戏,我说那你快刷牙洗澡。孩子么,总是有点磨蹭,我提醒了两三次后,他终于要去洗澡了,上床脱衣服后,他又开始研究床边墙上的地图。那一刻,我的火气“噌”的一下就冒上来了,好的是,没有马上说出训斥的话,而是把情绪控制了一下,然后再一次提醒他:洗澡。这一次,他马上钻进了浴室。反思了一下刚才的那股火气是怎么来的呢?在潜意识当中,自己那个脆弱的“自我”受到了伤害,认为我已经提醒你很多次了,而你还在磨蹭,这是在漠视我的权威,是对我的不敬,是在和我对着干。在这种念头的支配下,情绪就会失常。幸亏,自己没有被这种潜意识变态的“自我”掌控,没有对儿子吼叫,在这里,为自己的进步点个赞。

总之,孔子的这四绝真的是人生大智慧,在遇到事情时,包括处理亲子关系中,时刻提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知行合一,善莫大焉。

每天3分钟,进步一点点。这里是梓涵爸爸之声,我们明天见。

今日图片故事: 输完液回家后的兄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