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双相障碍是脑障碍,导致一个人心境、能量和功能的显著改变。
双相障碍分为双相I型障碍,双相II型障碍和环性心境障碍,有相同症状,但严重强度和程度不同,治疗也不同。
双相I型障碍过去被称为“躁狂抑郁障碍”,从感到位于世界之巅的高涨精神状态,到快速被激惹或愤怒,到感受悲伤和无望,通常夹杂着一段时间的正常心境。
双相I型障碍在同一年中,4次或更多次重性抑郁、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被称为“快速循环”。第一次躁狂或抑郁发作平均年龄18岁,起病期在儿童早起或成年晚期,男女患病率相等。
伴随双相I型障碍的还有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者物质使用障碍,超过半数的也有酒精或毒品使用障碍,自杀风险比普通人高15倍。
当个体有过一次躁狂发作,就可诊断为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一次至少持续1周,轻躁狂发作一次至少4天,重性抑郁发作持续2周。
双相II型障碍的个体至少有一次重性抑郁发作(持续至少2周)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持续至少4天)。I和II型主要的不同是,双相II型障碍没有躁狂期,并且抑郁期更长。
双相II型障碍始于青春期晚期或20岁早期,也可始于生命晚期,起病比双相I型障碍晚一些。
双相II型障碍的个体有75%有焦虑障碍,37%有物质使用障碍,如暴食障碍很常见。60%的个体有3种或更多其他精神障碍。更容易冲动行事,增加自杀风险。
有双相II型障碍血亲的个体有发生此障碍的最高风险,10%-20%女性中会因生育孩子轻躁狂发作,发生在产后早期,在抑郁发作之前。
环性心境障碍是双相障碍中较轻的,轻躁狂和抑郁症状等经常出现(儿童和青少年为6个月,成人为1年)且保持一致性。在他人看来,显得情绪化。通常始于青春期或成人早期,有儿童确诊时仅6、7岁。男女患病比例相同。
观后感
整整两个月的海运,我终于收到第一批关于扎根工程推荐书单的书,闻着淡淡的书香,真是恨不得马上全都啃完。第一个开封的书就是这本《理解DSM-5精神障碍》,正式看之前,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两名译者,张道龙医生应该是一位美籍华人,目前在美国芝加哥退伍军人医学中心(Jesse Brown VA Medical Center)精神医学系行为健康部主管医师,美中心理文化学会(CAAPC)创始人/主席。夏雅俐是美中心理文化学会会员,著有《加油!苏珊:从学校到职场的60个规则》,看她的简历貌似也是从MBA、经济师、HR等管理专业转为心理咨询,还在喜马拉雅有电台,这么丰富的经验竟然心理咨询费还不算贵!
序言第一句话,虽然有点震惊,却也认同。“精神疾病触及每一个人,几乎半数的美国人在其一生中有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在美国10-24岁年轻人中自杀是死亡原因中的第三位.....社会对精神障碍的反应是责备......"确实是,最近两周学习的跟精神疾病相关的课程,好多感觉自己或多或少也有点“病”,很多真正有病的人,谁会意识到或者承认自己有病呢?至少在国内去看心理医生还是有点“忌讳”的话题,只有真正体验过的或者受益过的估计才知道有多重要吧,起码能让人重新开始追求快乐。
这本书的目录跟最近两周学习的内容非常相似,权当课后的补充。我选择这一章节主要是最近看了两篇都是关于双相障碍的文章,一个是关于一位产后妈妈,家人都以为她抑郁,育儿期间多次想杀死女儿,后来确诊为双相后,她主动与先生离婚,准备自生自灭,幸运的是她的姨妈姨夫把她带出国治疗,治疗好后看到女儿在前夫和继母的良好教养下主动放弃与女儿相认的机会,奔赴异国他乡;另一个是《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关于天才译者金晓宇,他幼年与朋友玩耍时不幸被扎坏眼睛导致残疾,高中辍学后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和抑郁交替间歇发作。在此期间难以想象他父母都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金晓宇通过自学掌握了英语、日语、德语,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晓宇获得在家翻译作品的机会,全身心的投入翻译工作,即使躁狂症发作也不会砸坏电脑....都是超级感人的故事。
也许身边就有很多人需要帮助,在抑郁阶段得到帮助医治,不一定会发展为I型和II型。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是不幸的,不幸的患上这样的病,但他们又都是幸运的,可以得到亲人无条件的爱和包容,他们都在走向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