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四月已过,农历四月才刚刚到来。处于春末夏初之际的四月,是一个既热烈又悲伤的月份。说其热烈,因其即将迎来炎热的夏季,人们的情感也随即变得热烈起来。故林徽因诗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其悲伤,因春末我国大部分地区往往伴随着春花凋谢,容易引起诗人们的多愁善感,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之“葬花吟”。当然,春花凋落之后,尚有夏日之荷花、秋日之菊花、冬日之雪花。人生四季,风光各异,不必悲戚,尽情享受即是。在众多有关四月的古今诗篇中,我们选择四首古诗和林徽因的现代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共赏之。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人间四月的鲜花已凋零殆尽,山中寺庙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道她藏匿到这山中来。
【鉴赏】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第二年秋开始在附近庐山香炉峰下建置草堂,次年春末建成,迁居于此。白居易在这里有幸游览江南景色,写了许多诗。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白居易与元集虚等人游览了庐山的大林寺,写有《游大林寺序》,记载了这次出游:“余与河南元集虚……凡十七人,自遗爱(寺)、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正如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序中所指绝句即本诗。
诗曰,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
就《游大林寺序》与《大林寺桃花》诗来看,好象只在记叙地面与山上物候不同,其实诗人正是借此事以表达自己的心情。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心情抑郁,大有“人间四月芳菲尽”之感,如今到了“人迹罕到”的奇境佳地,如入另一世界,精神上得到安慰,有种远离浊世的轻快,萌生了隐居山林的念头。他于元和十一年秋,就在香炉峰下筑了草堂,写了《草堂记》文和《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诗,同时于这时写的《遗爱寺》中亦可见出这种隐逸情绪:“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可见所谓“春归大林”实是“人归山林”之写意。
一般的理趣诗是写景、抒情中巧言物理,而此诗却是于写物理中顺抒人情。白居易写作这首诗是唐元和十二年农历四月初九,也就是公元817年四月二十八日。香炉峰在庐山北部,峰顶水气郁结,云雾弥漫。大林寺海拔一千二百公尺。据当地气象资料,那里大约山地平均升高一百米,气温就差0.5°~0.6℃,如九江市气温15℃时,山上大林寺的温度8℃上下。山上桃花晚开,完全是气温决定了的(东北地区、边疆高寒地带与华北、华东地区的季节气温差异亦大抵如此)。诗人缘物理叙写,借此抒情,其情趣自然不同于一般。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北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原文】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鉴赏】
这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一首七言绝句。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就是在洛阳时写的。
诗中,司马光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诗人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诗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可见,史学家、政治家们所写的诗文与那些纯文人们的诗文,是有着鲜明区别的。
南宋·翁卷《乡村四月》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催促着农事。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鉴赏】
《乡村四月》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传神地描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无限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第三句直接道出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情况;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才、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全诗白描,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初夏江南水乡图。后面两句写乡村四月的忙碌和紧张。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水乡图画。
清·曹雪芹《红楼梦》之《葬花吟》
【原文】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鉴赏】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有这样一段描述:“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第二十七回结尾,林黛玉吟诵了一首古体诗“葬花吟”,长歌当哭,以葬花的形式,纪念那个悲壮的历史瞬间,构成这段情节的高潮。由此可见,黛玉葬花是在四月下旬,而且葬的是纷纷凋落的桃花。
《葬花吟》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此诗风格上仿效初唐的歌行体,叙事简洁,抒情淋漓尽致,议论集中精炼。全诗以花自喻,以葬花的过程和情感为线索贯穿始终,把感情一层一层逐层推高,最后达到顶峰,揭示全诗的主旨,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绝世的艺术才华。
现代·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原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鉴赏】
林徽因不仅是诗人、作家,还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容美貌、才情、智慧于一身的林徽因,曾经照亮过一个时代。读林徽因的文字,犹如理性之光和感性之辉,融汇成一股涓涓细流,浸润人们的心田。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是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首先是写出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的“四月天”这一季候意象;第二节至第四节则分别以四月天中各种不同的具象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最后诗人直抒情意,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
全诗以诸多意象为喻,书写细腻柔丽的情愫,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同时其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又译作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对韵律的追求完美结合,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生命的希望和活力。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写给诗人徐志摩的情诗。另一位深爱着她并终身未娶的哲学家金岳霖,在林徽因逝世时深情地献上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从这首诗的内容及风格看,朴实而不轻浮,优雅而不造作,不是一首恋人之间的浪漫情诗,而如副标题和最后一句所言,是一首寄寓爱与希望的生命赞歌。
在这热烈的人间四月天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对所爱的人说一声:“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