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一份坦诚 从不曾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聊一聊自己认知的教育是何种样态?九月下旬,整个人像是丢了魂儿,寻不到教育里能够支撑自己的点儿。在纷乱的现实中,理不清思绪,找不到出口,混沌、茫然。 基础教育中一直提倡两个点:一个是温度,一个是故事。究竟温度是什么?什么是故事?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收获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从李建华校长的《中层领导力》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究竟温度是什么?温度是教育的底色,温度是教育的磁场,温度是教育的翅膀,温度是温暖人,是柔软人,教育需要一份柔软和慈善;那什么是故事?故事是教育的实践,是教育的经历,是教育的艺术。故事是吸引人,是带领人,亲其师信其道。 “吸引人,带领人,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育的生活或生活的教育被谎言充斥了,又何以亲其师?怎能信其道? 《案例一》 教育里到底需要什么? 前几天,我与一位家长朋友聊天,聊到孩子们的学习问题。首先,家长希望学校在每次测验后,以告知成绩的方式来衡量自己孩子的优良中差,从而判断学生的阶段性排名。我并不反对家长的做法,是因为每个人的思想不同,但也不赞同这样的做法。测验的本身是为了让授课的教师及时掌握孩子在这个阶段中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的开展后期的教学施策。如果依据测验的结果就来断定孩子的优劣,给孩子贴上优差的标签,不仅会给孩子在心理上带来伤害,也会让孩子惧怕测验。 其次,家长对小组合作式的位置坐法也提出疑问,觉得不如孩子们之前单人单桌,学的效果好? 从杜郎口教学模式到洋思模式再到5+1、6+1模式,不都是颠覆了传统课堂模式的设置,还原了“生本课堂”,践行了“生本课堂”,落地了“生本课堂”。新的环境不仅需要孩子适应,家长也要逐步适应,鼓励孩子在多变的环境中快速成长。合作式探究课堂翻转了教师主体,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过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积极分享、小组补充,利用孩子简单的语言解决学习中复杂的问题。对于遇到重难点共性,教师才闪亮登场,将解题思路讲给学生,逐步引导,计算结果,变换重难点题型,做到举一反三,使孩子们及时掌握;对于知识点中的异性差异,逐个击破。 最后,梳理并汇总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将其整理成过关检测题,限时测验学生的单元掌握情况。依据过关检测结果,分析学生情况、教师研备课情况,做好第一轮的培优补差提中工作,扎实做到优秀生吃好、待提高生吃饱、中等生提升。 教育里需要什么?需要总结,需要反思,更需要信任。 《案例二》 教育需要一份坦诚 同样还是从李建华校长《中层领导力》一书中,我再次肯定一点: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学生、家长,我们都应该以纯净、纯洁的心态尊重、理解、包容。不搞虚伪的教育,不以虚伪的面孔示人,用一颗真诚育教之心赢得支持、尊重、尊严。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和生命生长的路径。对于儿童,我们要呵护天性,尊重个性,发展社会性。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是成人之父。用花的念想来培土,用儿童的念想来教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赞成:在教育的自然生长方面,我们也要把握“己之所欲,务施于生”。真心爱学生才是爱学校。 想看到一所学校良性发展,要从本质上望闻问切,不要道听途说,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复制生成。复制的前提是同一区域内,教育政策、教育环境、学生情况基本一致,不是用学校理念与制度驾驭人心管理,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不明智的。只有形成理念认同,人心相向,使一群人变成一个人,去做一件事,结果一定赢。 面对一个新起学校,要敢于将问题暴露在阳光下,只有发现病灶,找到病理,通过科学研判,才能对症下药,形成一案一策。同时也要走出去,打开自己的思路,拓宽自己的视野,革新自己的教育观,自身更要善于总结反思,在一案一策的基础上形成一校一策。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教之以真,育之以诚。办学初期的广告宣传,需要把我们自身的办学亮点作为宣传抓手,如师资配备、教学硬件、育人环境、课程设置、办学理念、后勤服务等多方面;需要我们做好自己的宣传代言,每一位教师都是宣传的自媒体,巧用公众号、简书、美篇、头条号等,传播教育路上温暖人心的故事,传播教育新思想,传播学校正能量。不论你通过何种渠道传播,传播的是什么?要牢牢落实一点:说出去的便是学校所拥有的,说出去的便是后期集学校合力为之去做的。不要戴着虚假的面具示人,更不要用充满激情的理念,空的思想去引领,假大空的内容经不起时间的洗礼。教育需要用心来做,需要我们付出真、善、美,最终的结果是你付出了什么,便会收获什么。 教育更不是一种短期收益,而是一种长线投资。如果投资教育中的人始终把利放在首位,而不是把学校中的两种人(教师、学生)放在第一位,相信学校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构成学校的两种人,一种是教师,一种是学生。教师在投资人所提供的平台上能不能获取相应的报酬,能不能提升专业技能,能不能获得幸福感,能不能实现自我价值是教师考虑的点位。一位教师不仅能占领三尺讲台,更要具备五种能力——“研、读、写、讲、种”。即:研究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研究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疑问;坚持读书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本可以”;写一写教育中的故事,可以是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失败、教育智慧,相信三年后的自己一定可以从平凡走向优秀,五年后的自己可以从优秀走向卓越;讲述身边的人和事,讲述自己的教育感知,讲述自己的成长进阶,向专业、职业迈进;种德于心,树德于行,立德于身。做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教师,做一个有爱、有方法的老师是我们追求的更高位。 另外一种人是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植入相应的课程设置、德育思想,新时代的学生自身需要具备两个点位,一是优异的成绩,二是过硬的综合素养,有效落地“应试与素质一体,高能与高分齐飞”。莫让学生自身因没有综合过硬的素养与名校失之交臂。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必须思考:我们面前的孩子需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应该走在一条怎样的教育之路上。儿童的天性是快乐学习、渴望自由,若是被枷锁束缚,他们即使振翅高飞,又能飞多远?在学校与家长所搭建起来的平台上,要学会放手,但也要时时关注,在合适的路口给孩子建设性的引导意见,不影响他自身的判断,避免学习路上的“弯道”。 教育容不得半点儿虚假,只要有一次,就会把前期所做的努力全部推翻。与其要短期的“利”,不如稳扎稳打,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用事实说话,让社会中的人人做学校的宣传人,扩大影响力,扩充生源数,做实教育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