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不信”到“我能行”,用记录凝固时间——写在时间记录的第1492天

题记:

2021年4月1日开始用剑飞时间统计APP的时候,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坚持下来。到今天,整整4年过去了,连续1493天,无间断的时间记录向我证明:这件事,可以做到。

2021年4月之前,就时间记录而言,我是个失败者。

早在2018年初,我就曾跟崔律学习过时间记录,也持续记过2年多。彼时这个东西于我而言就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崔律说过,“统计时间是为了做检视和分析,否则就会陷入为了记录而记录的误区”。但不知道为啥,对“数据分析”这个事儿……我一直有种天然的抵触感,一想到就觉得头大、不想面对、想逃避。之所以还一直在记,也不过是“我还在做”的倔强而已。

终于,借一次换手机的契机,我狠狠心把这事儿断舍离了。

有这个前情在,那两年剑飞老师每次跟我提时间记录的时候(我2018年9月开始跟他学语写,他2019年开始推荐时间统计),我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想接茬——在我心里,是有点愧疚的,就好像多年前曾经负过一个人,别人提起他时就总有些不敢面对,好像只要不听不看不接触,就可以掩耳盗铃心安理得的得过且过。

但剑飞老师这个人吧,就是执着。跟你说一次不来,两次不来,说到十七八次还不来么?我没有用他说到十七八次(但我一点都不怀疑,如果我还没来,别说十七八次,二十七八次也他也会说的),2021年3月,看到他4月要开时间记录训练营的广告,我没忍住,还是报名了。

诚实地说,之前一直没跟剑飞学时间记录,除了“以前就没做到”的心理作祟,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贵啊!明明我之前跟崔律学,整个课程下来也就99元,剑飞的时间记录私教课……一年两万,一个月的训练营也要999元。我那会儿一直不肯相信:记录时间不就是那么回事儿,到了他那儿就能说出花儿来?

等4月30日训练营结束,我再一次验证了之前就知道的:剑飞老师的学费,贵的不在于他讲得东西不一样(当然,也确实不太一样),而在于——他能让你做到。原来,我付的是这个钱。

那一刻,我悟了。心甘情愿的交了一年半的私教费。

后来?就一直把时间记录做到了今天啊!而且,还开始主动分析数据了。

报名训练营之前,我把自己对“分析数据”的抵触告诉剑飞老师。可这事儿在他那儿根本就不值得内耗:“不想分析就先不分析啊,不分析也可以先记,把数据积累起来。你现在不想分析没关系,但万一以后想分析了呢?现在开始记录,想分析的时候就有数据可以分析;如果现在不记录,没有数据,想分析的时候啥也没有多郁闷。”

我一听,有道理啊!就这样跨过了“不愿意分析数据”的心理卡点——多容易,但如果不是他这么说,就过不去。

后来,还没有到半年,我就看“时间报告”看得津津有味。有时候我会想,到底是,当时我离“愿意分析”的距离就只有这不到半年,只不过我自己不知道?还是因为这不到半年的记录动作超级有效,带来了“愿意分析”这个结果快速出现?

Anyway,我的时间记录之旅就这样重新开始了。

时间记录听起来简单,但还真不是“记就行了”那么容易的,新手会遇到各种操作和理解上的小问题,每一个都可能让本来就不怎么笃定自己能做到的我,找借口说“我做不来”。

不同的是,这一次,没有出现之前得靠“咬牙坚持”才能做下去的纠结和压力,我在操作中遇到的所有疑问都会被剑飞老师精准回应、毫不犹疑。他说:你们现在遇到过的问题,我都曾经遇到过,也都通过经历验证过、解决了,所以你们不需要再走弯路。

举个例子:

时间记录中,不同的分类方式很重要。之前做时间记录用的APP,允许用户自定义分类标签的——看起来很人性化哦,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制时间标签。可是到了操作中,一个新手很容易把自己的时间分类搞得太细太复杂,恨不得每件事儿都单独给分个类(毕竟事儿和事儿总是有差别的嘛),等用起来才发现——把所有的事儿都分类,就等于没有分类。每一次记录,光是确定要用哪个时间标签就费老大劲了……

剑飞的时间统计APP,就不搞这个人性化。7大类16个小类的时间标签,真的全方位覆盖了我们生活中所有的时间开销场景。我要做的是理解分类原则,并在有限的选项里对应最合适的——看似灵活度有限,但掌控感很强啊,该选哪个都是有标准的,对号入座免得耗费精力——这在新手期非常重要,毕竟我们要学的是个陌生技能,最重要的是先有个确定、稳定、固定的框架做起来;有人会说“以后熟悉了就可以自己调整了”,剑飞说的是“时间标签是我试用多年更新过的最佳状态”。会不会有人觉得这话太狂妄我不知道,反正我和很多社群同学用下来,都证明了……他说的是对的。

借一个小问题说说剑飞时间统计的“自洽体系”:

坐地铁的时候看书,该记作“交通时间”还是“学习成长”?

之前崔律说“要看你当时的注意力集中情况如何。如果是站着挤着无法集中精神,就不能算学习;但如果有座位可以放心看书,就是学习时间。”也很有道理啊,但我还得判断“今天自己的注意力情况如何”,“是不是还惦记着换乘别坐过站”,这个标准很主观,还带有活动性,不可能有个准确的百分比精准拿捏,有时候光是判断本身就已经在分散注意力了。

但按照剑飞的标准,这种情况一律记作“交通时间”——只要是你实现了从a地点到b地点的物理位移,就是交通时间,不管你在这段时间里干了什么;但可以在时间详情里备注这个时间段看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儿。如果不理解,就想想:如果这个时间你不需要做地铁,可以安安稳稳地坐在书桌前看书,和此刻的“坐在地铁上看书”的学习效果,一样吗?

操作行为的背后是理念。但理念也是有区别的。有的理念听着挺好,但要依赖主观判断,难度大,做到的可能性就小,就更不可能被执行。剑飞用他测试过、证明最佳的结论告诉我一个可以自洽的客观标准,替我拒绝了所有犹豫、拿不准的借口,把执行门槛降到最低:都这么容易了,你还不做吗?不好意思吧?(尤其是……我还交了那么多钱的)

如果只是“容易做”,顶多是“没负担”,也不一定就有动力坚持,关键还是得“有好处”。

这四年来用剑飞的时间记录体系给我带来的好处:

1、对时间的感知增强,时间利用的颗粒度更细。

在时间记录之前,我的时间是按照“半天”来划分的,上午出一趟门,下午看一本书,就觉得“我今天干了不少事儿”,好像一天没白过。

通过时间记录我发现,“出一趟门”通常不超过1.5小时,根本就不等于“一上午”,其他的时间去哪儿了?以前不知道,出门前磨磨蹭蹭的准备,居然要四十分钟;到家后休息会儿刷刷手机,两小时没了(比出门本身还长)——这些时间,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根本不在我的掌控范围。

剑飞总说,时间越紧张,你能干完的事情反而越多。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这话好像“不科学”。实际上是因为事情多的时候,我们被迫对时间的感知度更强——做不完交代不了,只能拉紧神经提高敏感度,把每一分钟都花在刀刃上。

时间记录,把这种紧迫感带来的感知度变成了“日常”,在每一分钟都能“被看见”。

以前我做重要的事情,总是习惯性地要“把时间留得富裕点儿”。比如去火车站,坐地铁要1小时,干脆打算1.5小时,宁多不少;火车6点开,我两点就从家出发,哪怕到了火车站多等会儿;跟别人约9点见面,我往往8:30就到了,等得百无聊赖还自认为“守时”、“时间观念很强”。久而久之,我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笼统,大量时间都被“当做边角料”扔掉了。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记录,我在精准清晰的数据中,看到了“预估”和“实际”的时间开销之间的差别:从我家出门走到地铁站,坐地铁从川沙站到上海站,包含出站进站,哪次也没有超过60分钟,就算要给路上快慢留“缩水”,有个10分钟也足够了。约了地点等人就更是,明确地点后先查过往交通记录,提前5分钟到,既不失礼也不浪费。

日常的时间使用也是一样:10分钟能语写3000字,5分钟能读5页书,2分钟可以上下六楼一趟,送娃上学来回刚好17分钟。

做这些并不是为了精准卡点严丝合缝,而是对自己的时间更有把握,不管什么时候做事都“心中有数”——数据来自APP里真实的记录,渐渐就内化到了心里。

2、切换记录,一秒进入专注状态

居家时间久了,难免有中松弛感,常用的表达叫“磨蹭”。明明说要干某事儿,转悠了10分钟还没开始。有人说“专注也需要一个起步提速的过程”,以前我觉得很有道理。

开始时间记录后,每一次切换记录点“+”都是一个郑重的提醒:你给这件事安排的时间已经开始了哦——想让自己的数据更准确,就不能允许“缓入”。尤其是学习成长类的时间,如果前面磨蹭了十几分钟,不就让我的学习时间变“水”了吗?

最开始这也是我最不习惯的部分,因为没有借口逃避了;但很快它就成了我最喜欢的: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时,这就是最精准的“分割线”,不管前面在干什么,有多放松,只要点一下“+”,就是我对自己的承诺:从这里开始,我要进入专注状态了!

早上孩子上学,通常鸡飞狗跳是常态,有了时间记录的加持,该做的事情逐一排列,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像预先设计排练了千百遍(确实重复了也有千百遍),丝滑顺畅,严丝合缝。

读书、语写、完成工作任务……越是艰难、容易被惰性拖延的事情,数据切换就越是最有效的开关。是自律吗?不完全,但“我尊重这个规律”的内在信念,就能让事情无往不利——嗯,也就是自律了。

3、看见“时间黑洞”,从觉察到改变

有人问,时间记录这么好,是不是你现在就不会浪费时间了?

不好意思,真不是。我现在依然会有“刷小视频刷了一小时”的情况出现,尤其是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但刷都刷了,懊恼无用,不如让它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每次懒了、累了,甚至是情绪烦躁了想要放纵一下,很正常——在剑飞老师的时间体系里,这叫做“娱乐时间”,是“那一刻你的大脑无力做更重要的事情,只能干这些”的自然体现,不需要自责,就是“正常现象”。

但我们怎么应对它却很重要。如果内疚自责自我攻击,沉没成本里还得再加上一段时间的“情绪消沉”,搭进去的更多;而我在打开时间统计APP,发现从刚才的切换到此刻已经过去了(比我想象中的多)那么多的时间,又无法反驳的必须将其标准为“刷手机,视频号”的那一刻,就自动衔接了另一个“+”的改变——快一秒,也是对刚才行为的反思和改变。

而且,“时间黑洞”最大的问题是“不被发觉”,要是能清楚的看见“那儿有个黑洞”,跟它保持距离、有效自控的概率不就更大了吗?

4、结合重要目标,主动调整时间结构

虽然记了两年多,但一直到2023年5月,我都还不太明白剑飞常说的“调整时间结构”到底是个啥。

直到有段时间我的工作量加大,一下子变得很忙,忽然发现好久都没时间跟老公好好聊天了:早上我送娃出门时他还没起床,送完娃我直接去户外锻炼+语写,回来后他早已不在家,晚上要工作每个人各守一个房间,我好不容易入睡时他还在看手机……虽然我每天过得都很高效,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于是我认真对照时间记录的数据,主动想要“挖”出一段夫妻交流的时间。既无法改变老公的上班时间,又不愿放弃我的学习成长,就只能在各项“家庭事务”的排序上下功夫。最终我改变了早上的时间安排,不再和小熊一起吃早饭,而是快速完成晨间的家务琐事;送完娃回来老公刚好起床,我们一起吃早饭,还能顺道聊聊天。而之前舍不得放弃的“运动时间”,则是把“小树林快走+语写”改成了“先回家语写再居家跳操”,因为跳操的运动量更大,所需时间缩短,还让语写和运动各自有了独立的时间安排,更有利于专注。

这个小小的调整看似微不足道,却解锁了我“调整时间结构”的新能力:事情还是这些事情,如同不同形状的拼图,如何更好的安排在24小时有限的时间里,要不要调整、该如何调整,要看你认为“什么更重要”。

当我认为“健康很重要”,就会优先保证运动的时长和效率;当我认为“语写很重要”,就会给更多的时间“每天写3w字”;当我相信“和老公沟通很重要”,即使是“一起吃早饭顺道聊天”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成为晨间所有事项中需要被首先安排的“大石头”;而在2025年,当我决定把“增加读书和语写之外的学习时间”作为阶段性目标,坚持了大半年的“每天语写3w字”就被我改成了“每月50w,日均不低于1.5w字即可”。

于我而言,时间记录是一个“借假修真”的过程。

“假”是连续1943天不间断的使用“剑飞时间统计APP”进行记录——其实这本身也并不假,因为它已经明显的有具体的效果;

“真”是用记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凝固在数据中——这是真的,因为数据客观存在;

还有一层更深的“真”,是让我对自己有了不一样的判断:从最开始的自我怀疑“我不信自己能做到”,到眼睁睁看着“行为证明我能行”——时间记录让我变成了另一个曾经没有想过的更好的自己。

谨以此文,纪念我持续1493天的时间记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