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段需要培养学生哪些主要能力呢?
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结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主要有两点:1. 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能准确发音、流利表达简单语句;2. 学会边听边思考、边说边组织语言,在语言交流中融入思维活动。
低学段小学英语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积累基础词汇和简单句式,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如认真听录音模仿发音、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等。
从这一层面看,我觉得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不太适合过度推行大单元设计、任务群学习模式。因为小学英语教材本身就设计得充满趣味,很多课文以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对话呈现,自带情境。若脱离教材创设情境,可能会耗费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
情境化教学并非小学英语教学的唯一方式,它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是否采用情境化教学,哪些课时、哪些单元采用,以及如何采用,都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情境化教学不能简单理解为设置某种特定场景,搞夸张的声光电表演来导入课文。
小学英语教师只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听力练习、口语提示等内容,就能有效备课并开展教学活动。面对各种新概念、新名词,小学英语教师更应脚踏实地,回归教学本质,遵循课程标准精神,尊重教学实际情况,避免陷入形式主义。
低学段英语学习强调趣味性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发音,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满堂灌”并非完全不可取,关键在于“灌”的过程中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如眼神、表情等,就能判断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满堂灌”也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低学段学生英语学习自主能力较弱,确实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灌输”,但这种“灌输”要有设计感,即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指导学生区分“cat(猫)”“dog(狗)”“bird(鸟)”等动物词汇的发音特点以及运用“This is a...(这是一只……)”句型进行表达时,我们老师可以这样设计:
初听,整体感知: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话内容,熟悉动物词汇的发音。
了解动物特点:通过展示动物图片、播放动物叫声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外形、习性等特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再听,关注词汇发音与句型运用:再次播放录音,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词汇的发音以及“This is a...”句型的运用。例如,在听到“This is a cat.”时,教师要强调“cat”的发音,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猫的叫声“meow”,加深对“cat”这个单词发音的记忆。同时,让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
思考与拓展:提问学生“Can you say other animals with this sentence?(你能用这个句子说说其他动物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运用所学句型表达新的动物。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发音不准确或句型运用错误等,并进行纠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看似是在“灌输”词汇和句型,但实际上是通过引导学生听、说、思考,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纠正发音、分析句型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讲解发音规则和句型结构,帮助学生把教师的讲解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渐提升,学习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到了中高年级学习更复杂的英语知识时就会比较轻松。这种看似简单的听说教学,其实也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听、说、思相结合,以一带多,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另外,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孩子写好英语字母,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学会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组织语言。如果只读不思考,那只是机械地朗读,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会边读边思考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故事或其他材料时,和不会边读边思考的学生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读过之后,能在脑海中想象出故事中的场景、人物形象以及情节发展,理解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节的逻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