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这位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熠熠生辉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表达,收获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与尊敬。从早期《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充满先锋色彩的荒诞叙事,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里用平实语言诉说的残酷命运,余华用一部部作品,构建起独属于他的文学世界。他总能在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挖掘出人性的复杂与生命的坚韧,让读者在阅读中不禁沉浸其中,感受灵魂的震颤。
而《山谷微风》,作为余华 2024 年推出的散文集,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别样的位置。它不同于以往那些广为人知的小说,不再是精心编织的虚构故事,而是余华袒露内心、回溯过往的真实记录。这本书收录了 29 篇散文,其中包括 12 篇全新创作的文章 ,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人生长卷,将余华的童年记忆、青春迷茫、成年感悟以及对生活、家庭、文学的思考,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读者。
山谷的微风,柔和且清新,带着独有的亲切与友好,悄然触动了余华的心弦。当他坐在餐厅的长桌旁,一边品味着咖啡,一边感受着微风的轻抚时,那风仿佛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他的思绪拉回到了遥远的童年时光。在餐厅里,由于墙壁的阻挡,风的走向变得捉摸不定,时有时无,时强时弱,这恰似他记忆中儿时的穿堂风,总是在不经意间,带来一丝凉爽与惬意。
儿时的余华,生活在一个相对简单质朴的环境中。在炎热的夏日,穿堂风成为了他消暑的 “神器”。他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屋子里四处寻找穿堂风的踪迹,找到后便惬意地躺在地上,享受那阵阵凉风带来的舒爽。而手中的蒲扇,也是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人们坐在一旁,轻轻挥动着蒲扇,为孩子们驱赶蚊虫,那带着淡淡艾草香的微风,伴随着孩子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山谷微风》中,余华对童年往事的描写充满了温情与趣味,那些尘封在记忆深处的场景,被他用细腻的笔触一一勾勒出来,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欢乐与纯真的年代 。
余华回忆起童年时对大海的向往与探索,让人印象深刻。他从小就对课本里描述的蓝色大海充满了好奇,而当真正见到黄色的海水时,内心的疑惑促使他不断向大海深处游去,一心想要探寻海水变蓝的奥秘。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驱使着他勇敢地迈出脚步,即便面对未知的风险也毫不退缩。在这个过程中,余华展现出了童年特有的无畏精神,那是一种对世界充满热爱与探索欲望的纯粹情感 。
书中还描绘了许多与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在炎热的夏日,他们会在池塘里尽情嬉戏、游泳,溅起的水花承载着无尽的欢乐;或是在机耕桥上勇敢地跳水,享受那瞬间的刺激与畅快;又或是攀爬挂机船,感受乘风破浪的快感。这些看似平凡的活动,在余华的笔下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 。
这些童年往事,不仅是余华个人成长的珍贵记录,更是一代人共同的回忆。它们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童年的眷恋,让我们想起那些曾经一起玩耍的伙伴,那些充满欢笑与梦想的日子。余华通过对这些往事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与美好,以及岁月流逝中那些始终不变的温暖与感动 。
《山谷微风》中,余华不仅回顾了自己的童年,还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展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与关怀 。
余华在书中讲述了许多与儿子相处的温馨故事,其中有一次,他试图用巴赫的音乐对儿子进行早教启蒙,认为经典音乐能够熏陶儿子的艺术素养。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耐心地引导儿子聆听巴赫的作品。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儿子最终却被一首简单的儿歌《小燕子》所吸引。这一情节充满了戏剧性,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孩子纯真无邪的天性。在孩子的世界里,或许并不需要那些被成人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简单而欢快的旋律就能触动他们的心灵 。
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反映出余华作为父亲的包容与理解。他并没有因为儿子没有如他所愿地爱上巴赫的音乐而感到失望或沮丧,而是以一种幽默和豁达的态度接受了这一事实。这种对儿子兴趣爱好的尊重,体现了他深沉而无私的父爱。在余华看来,儿子的快乐和真实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他愿意陪伴儿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去探索那些属于他自己的美好 。
余华还记录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微变化,如儿子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在父亲的眼中却无比珍贵。他用文字将这些瞬间定格,让它们成为永恒的回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余华对儿子成长的密切关注,以及他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喻的喜悦与自豪 。
从余华的这些描述中,我们看到了父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是对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的陪伴与见证,是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尊重与支持。这种细腻而温情的父爱,如同山谷中的微风,轻柔地拂过孩子的心田,给予他们温暖与力量 。
《山谷微风》不仅是一本充满温情回忆的散文集,更是一本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书籍。余华在书中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为读者带来了许多关于生活、成长、艺术等方面的思考 。
在《库斯图里卡的鞋带》一文中,余华提出了 “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是生活的意愿,我们没的选择,只有接受” 这一观点。他以电影导演库斯图里卡鞋带总是松开代表放松状态,与鲁豫工作中鞋带长年系紧代表的紧张状态相对比,深刻地阐述了紧张与放松在生活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不同的情境,有时会感到紧张焦虑,有时则能享受放松惬意。但无论是哪种状态,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逃避,只能学会去接受和适应。正是这种紧张与放松的交替,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放松,而逃避紧张带来的挑战;也不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忽略了放松带来的宁静与恢复。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应对生活的各种困难 。
余华在书中还通过对儿子早教启蒙经历的描述,引发了关于经典与流行的思考。他认为 “经典的必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会成为经典”。以文学巨匠卡夫卡为例,卡夫卡生前并未获得广泛认可,但其作品在他去世后却逐渐成为经典,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这表明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魅力,它们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流行的事物虽然在当下可能备受欢迎,但其中只有一部分能够沉淀下来,成为经典。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文化和艺术作品时,要有辨别和筛选的能力,不能仅仅被流行的表象所迷惑,而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去发现那些真正具有永恒魅力的经典之作 。
这些人生哲理的阐述,不仅是余华个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们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余华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智慧,引导我们以更加积极、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去追求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
余华在《山谷微风》中的写作特色鲜明,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与独特魅力 。余华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能精准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在描写童年对大海的向往时,他写道:“我渴望看到蓝色的大海,这种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当我第一次见到黄色的海水时,心中充满了疑惑,甚至愤怒。”
简单的几句话,将童年的天真、对未知的渴望以及见到现实与想象不符时的复杂情绪,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简洁的语言风格,没有过多的修饰与雕琢,却能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引发强烈的共鸣 。
书中,余华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视角使得整个故事更加贴近读者,仿佛余华在面对面地与我们分享他的人生经历。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仿佛自己就是故事的亲历者。在叙述与儿子相处的故事时,通过 “我” 的视角,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期待与包容,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真实感 。
余华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手法,将过去的经历与当下的感悟紧密相连。在描写三亚山谷的微风时,他会突然回忆起童年时的穿堂风,过去与现在的场景在他的笔下自然切换,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让读者在这种时空的交错中,更好地理解余华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文章的层次更加丰富,也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
书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引发了我的深刻思考。“余华关于紧张与放松、经典与流行的论述,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生活中,我们总是在追求各种目标,却常常忽略了生活本身的意义。这本书提醒我,要学会在紧张与放松之间找到平衡,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同时,也要有辨别经典的能力,去汲取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山谷微风》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情感与思考。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了年龄、地域的界限,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找到了一片可以栖息心灵的宁静港湾 。
正如余华所说:“回忆过去,无异于再活一次。” 让我们翻开《山谷微风》这本书,跟随余华的笔触,重新体验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时光,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力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让我们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愿我们都能像山谷中的微风一样,自由、柔和,坦然面对生活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份馈赠 。
于阿来笔下,赴有风的旷野之约
走进《额尔古纳河右岸》,探寻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