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隋朝不亡,隋炀帝配得上“千古一帝”吗

上一篇文章我以“隋炀帝”作为主题,阐述了我们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要学会通过表象看清事件的本质。这一篇呢,我接着讲隋炀帝,讲讲他当政期间的政绩、三征高句丽以及失败的原因。

迁都洛阳、开凿大运河

迁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炀帝因为这两件事被后人诟病了一千多年,有说他贪图享乐、有骂他劳民伤财,总之就是两项严重错误的政策。

But!

实际情况真是如此简单?隋炀帝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先来说一下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是隋炀帝基于军事和经济还有政治上的考虑做出来的决策。

军事方面:洛阳地形险要,且位置适中,便于向山东及江左、淮海一带安施兵力。

经济方面:洛阳农业经济比长安更为发达,能够自给自足,减少百姓的负担。

政治方面:迁都洛阳可以有效治理江南地区,控制北方 ,巩固国家。

开凿大运河则是为了加强对江左,淮海的统治,并为用兵高丽做准备,也有方便运输货物以及军事物资的作用。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隋炀帝开展这两项工程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有他的统治目的。

隋唐时期洛阳

开创科举制

创办科举制是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贡献,它使底层的知识分子有了一个可以向上爬的渠道,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现象,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科举制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才被废除,它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的历史,它使朝廷在人才的选拔上变得更加的公正、公平。

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是位于东北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有一说高句丽是现在的朝鲜),到了隋朝时期已经成为东北地区较大的一个国家,经常袭击隋朝北部边疆。

因为经常性的骚扰,隋文帝杨坚也征讨过高句丽,可惜打了败仗,只好罢兵,不再攻打高句丽。

到了隋炀帝时期,杨广觉得高句丽就是一颗眼中钉肉中刺,不除掉不行。于是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很不幸,隋炀帝吃了败仗。但这并没有让隋炀帝就此罢兵(如果罢兵,结果还好些),因为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打败仗,为了不丢脸,他决定再打一次。在第二次讨伐高句丽期间,杨玄感(杨素的儿子)造反了,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同时也失去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杨玄感的兵变可以理解为关陇贵族的反击)。

第二次讨伐高句丽,隋炀帝又吃了败仗。为了不让人看笑话,隋炀帝开始了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征讨高句丽。高句丽国王看到隋炀帝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可能也是被感动了,决定归降隋朝,等于承认是隋炀帝赢了。

三征高句丽大大消耗了隋朝的财力、物力,它是隋朝走下坡路的开始。

隋炀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三征高句丽,因为这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拖垮了隋朝,激起阶级矛盾,盗贼四起,底层人民纷纷造反。再加上新政触犯了贵族阶层的利益,关陇贵族也开始反击,隋炀帝势单力薄,无力抵抗,最后被部下在江都缢杀。至此,隋朝宣告灭亡。

若非隋朝灭亡,隋炀帝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千古一帝”。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这不得不说是隋炀帝的悲哀。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道杂说”,那里才是我的主战场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这是我唯一的一次用反间计。以后再不用反间计的原因是:有时候一个电话就可能把别人奋斗一辈子的饭碗给弄丢了,有时候...
    Jason立坤阅读 456评论 1 1
  • 因为昨天的一天牙疼,不想讲话不想带娃不想做任何的事情,但是因为人手问题,我还是被迫继续一个人坚持带娃,昨天可以说是...
    珊珊0329阅读 422评论 0 0
  • “究竟有多少时候,你相信自己是生命的创造者,相信匮乏与丰盛都是意识投射的结果。 还有多少时候,你相信你所有的体验都...
    阿琳500阅读 586评论 0 0
  • 二零一六十一月十四早两节课困下午自习室晚七点零一收到短信让七点之前取快递很man不想回宿舍
    末丩尛阅读 24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