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我陪你。
01
最近在看詹青云写的《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严母慈父且有爱的一个大家庭。
走到更大的世界里去的过程,就是不断见识同龄人可以有多优秀的过程,一段日子更新一次,这是詹青云对于学霸的见解。
我们最好只在不得不说“不”的时候,勉强一次。
一个人在任何环境里,有越多选择就越容易活得自在。
詹青云从一开始欺骗妈妈逃课去给好朋友过生日到后面斗争中发现妈妈是吃软不吃硬,唯有坦诚和妥协才是出路。与此同时爸爸的存在就像帮手一样,总是帮助她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爱是一个人闯荡世界的底气,也是给青云最珍贵的礼物。

旅行和生活都不是为了去某个地方,而是为了尽可能高兴又丰富地度过闲暇时光,那些风景,是为我们的人生体验增添颜色的,把旅行浪漫化,就是一种旅行的意义。
詹青云选择了可以接受摔倒的结局的路,默默地“烤”了很多年,真正的兴趣,不是从对一两句诗偶然接受触动来的,而是从积累里来的。
所有那些被认为是天赋和才华的东西,无一不来自漫长的积累。如果说我有什么天赋,就是那种一旦决定运转起来,就一天也不能中断的学习惯性,以及对短期结果全无期待的耐心。

当读到詹青云离开理科实验班决定学文时,告诉爸妈她喜欢学文这件事时,以下这一段文字让人很感动。
“我真正感到快乐的,是我爸妈明白我心之所爱之后,就放下了那些反方观点,支持我去学文。他们在意我是否快乐。我快乐这件事,比我和他们的面子,都重要。而家人之间的这份在意,对我很重要。”
二十五时,她在读哈佛的时候意识到不是在每一个环境中最终都能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她也接受了这样的挑战,为自己感到骄傲。
那种绝望也不是比你聪明、有背景、家底好的人还比你勤奋的绝望(这种绝望很快就不重要了),而是不管你怎样,也不过是这样活着的绝望。
哈佛给她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并不只是“世俗的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世界倾诉的方式,有人是通过文字,有人是通过艺术,有人是通过肢体语言,通过表演,通过创作,青云是辩论,而我还在寻找自己与时间倾诉的方式。
人有两种孤独,我们一直为之困扰的是情感上的孤独,是我们需要爱和被爱。可是人还有一种智识上的孤独,我们需要跟人真正地聊天,聊埋在内心的真诚思考,而不只是消耗情绪的客套。
世俗的成功是路径,但不是答案,要用这份自由,去追求更多的自由、更丰富的人生、更大的世界才是。但在这长长的旅途里,仍要每一天、每一天地过,尽力享受,尽力学习,尽力玩、爱和快乐。
读詹青云的文字仿佛在参与她的人生,很喜欢她看待生活的态度,谢谢青云出版了这本书,谢谢自己偶然看到这本书。
谢谢你我爱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