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发布的一组数据引发行业关注:前7个月天然气产量、销量持续“双超”计划,其中商品气销量创历史同期新高。这份成绩单,不仅折射出传统能源企业在新时代的转型韧性,更写满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守与创新。作为我国能源体系的“压舱石”,大庆油田天然气业务的稳健增长,正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强劲动能。
松辽盆地:老产区挖出“新潜力”
松辽盆地,这片承载大庆油田60余年辉煌的黑土地,如今正以天然气开发的“新突破”续写传奇。不同于常规油气开发的“顺风顺水”,这里的天然气资源有着“动用程度低、低压气井多、储气调峰难”的天然挑战。但大庆人用“绣花功夫”破解难题——针对冻堵井这一“老大难”,技术人员通过优化注醇周期、升级解堵工艺,让原本“罢工”的气井重新“上岗”;为提升气井利用率,采气分公司构建“二三级工程师技术包保+生产组织高效运行”模式,将低产井生产时率提高9.2个百分点;检修期间,通过三级联动机制优化抢产,各井站累计压减工期80天,抢回3630万立方米产量。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庆油田将“零散气”视为“宝贝”,通过技术升级将页岩油伴生气“颗粒归仓”,日增回收气量达15万立方米,真正实现“应采尽采、颗粒归仓”。
川渝探区:新战场跑出“加速度”
如果说松辽盆地是大庆油田的“基本盘”,那么川渝探区就是“增长极”。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开发难度高,但大庆人用“闯”的劲头书写新传奇。今年前7个月,川渝探区产销量始终超计划运行,商品气销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9.6%,成为天然气上产的“新引擎”。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协同作战”的智慧。重庆分公司与川中油气矿建立“三级”协调机制,扩建三列试采净化站、连通7列LNG装置,构建起灵活调产的“高速通道”,仅应急调产就完成64次,日增输气量95万立方米;面对老区“沉睡”的气井,技术人员推行“一井一策”,通过负压采气、复产长关井等措施,让14口“沉睡”多年的气井重新焕发活力,同比增产71.7万立方米。从先导试验区到老区挖潜,从产能建设到精细管理,川渝探区用行动证明:新战场也能成为“快产田”。
储气库群:能源调峰的“压舱石”
天然气需求的季节性波动,让储气库成为保障供应的“关键棋子”。作为中国首座地下储气库,喇嘛甸储气库今年提前“备战”:12口注采气井完成全面“体检”,4台国产压缩机组经过深度保养,注气效率提升15%、能耗降低5%;四站储气库则打出“技术组合拳”——自压注气阶段优化管网运行,单月节电10万千瓦时;通过技术攻关降低压缩比,单台压缩机能耗同比下降20%,输气能力持续增强。更令人期待的是,升平储气库项目正加速推进,大平台分批次钻井的建设模式,为未来储气能力的提升埋下“伏笔”。
从松辽盆地的“精耕细作”,到川渝探区的“开疆拓土”,再到储气库群的“战略布局”,大庆油田的天然气“双超”之路,既是对传统能源企业转型能力的考验,更是“国之大者”与“民生之需”的双向奔赴。当温暖的天然气通过管道流入千家万户,当工业生产线因充足供气高效运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组增长的数据,更是一个负责任的能源企业在时代变局中的坚守与突破。这条“天然气经济”的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