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279
卷六·胀论第三十五
6/6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
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胗,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原文译文对照:
~~~~~~~~~~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黄帝向岐伯问道:《胀论》篇里说:凡遇到胀病患者,不必研究其当下证候属于虚证还是实证,立即用泻法针刺就有效。
近者一下,远者三下。
新患不久之胀病,刺治一次就可缓解;病史较长之胀病,刺治三次也可缓解。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
然而,在现实中,常常有已接受刺治三次、而其胀病没有任何缓解的情况,这是医者在什么环节出了错呢?
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
岐伯答道:《胀论》所说的泄刺即有效,是指在正确施针的前提下。也就是说,进针时必须刺位准确:针尖所刺入之处,须是肤肉组织内部的“空腔”处。胀病会在肤肉组织中产生的类似“气泡”的腔室结构,该腔室结构之空虚内部,正是胀病的病气所居留、所存储之处。医者进针须恰好刺入肤肉中此病气所居的气泡腔室,才是刺中了胀病之病气所在的气穴。刺中这些肤肉组织中“气泡”之空腔内,才是刺中胀病之“气穴”。
不中气穴则气内闭;
如果没有刺中气穴,即没有刺中胀病之气所在的肤肉内部之空腔,则胀病之病气就依然驻留在体内。
针不陷肓则气不行;
如果针尖没有刺入“肓”处,即针尖没有进入肤肉中病气所在之空腔,则病气不能被泄出,因而正气也无法畅行无阻。
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
如果针尖刺入过深,穿越了肤肉中无肉之空腔,也即“肓”处,并刺入“肓”下或其旁周之肉质组织,则“肓”中病气将越出“肓”腔,侵入周围之肉质组织,激发卫气的御敌反应(免疫防御反应——译者注),引起阴阳二气(在此为卫气和病气——译者注)相搏斗,体现为该局部的炎症反应。
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
像这样,操作行针时刺位失当,则对于引起胀病的病气,虽然医者行针的主观动机是想将病气泄出,但实操的客观结果却是病气根本没有被泄出。这样,胀病当然就无法缓解。
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
如果泄刺治疗了三次,胀病却没有缓解的,则医者必须改变原有的行针位置,仔细寻找病气所在的“肓”处(肤肉组织中的气泡之空腔——译者注),泄刺该处,直到胀病缓解才能停针。如果一直没有缓解,就一直仔细寻找“肓”处,并刺入该处以放泄病气。
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
只要刺对地方、用对补泻手法,胀气病100%可以治愈,怎么可能会治不好的呢?
其于胀也,必审其胗,当泻则泻,当补则补,
刺治胀病时,必须仔细审查,寻找肌肤的膨胀点位所在,也即肤肉中各处“肓”之空腔所在。若该肓处病气有余,则此处一定有膨胀现象,应该用泄刺法行针对治;若该肓处正气不足,则此处一定有塌陷现象,应该用补刺法行针对治。
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只要行针操作正确,以针刺法治愈胀病,就像鼓声一定会随着鼓锤在鼓面的敲击而来,怎么可能会治不好呢?
~~~~~~~~~~
老黄历择吉,2024.9.27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78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