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进阶》34
7.3.1.3 思维记录表
是一种当来访者感到痛苦的时候,促使来访者评价自己的自动思维的工作表。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学会应用控辩方、发散思维、可能区域、代价收益、行为激活等认知行为技术来帮助自己。
🌹1094
帮助你形成替代性反应的六个问题(如果无法回答,可以跳过该问题):
(1)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个自动思维是真的?还有什么证据证明它是假的?
(2)有没有替代性的解释?
(3)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我怎么应对?可能发生的最好的情况是什么?最现实的结局会是什么?
(4)如果我相信自动思维,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我改变想法的话,会有什么影响?
(5)我该怎么做?
(6)如果____(朋友名字)在这种情境下,他/她有这种自动思维,我会告诉他/她什么?
第一个问题应用的是控辩方技术,“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个自动思维是真的?还有什么证据证明它是假的?”
第二个问题应用的是发散性思维技术,“有没有替代性的解释?”
第三个问题应用的是可能区域技术,“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是什么?我怎么应对?可能发生的最好的情况是什么?最现实的结局会是什么?”
第四个问题应用的是代价收益技术,“如果我相信自动思维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我改变想法的话会有什么影响?”
第五个问题应用的是行为激活技术,“我该怎么做?”
第六个问题应用的是他人参照技术,“如果____(朋友名字)在这种情境下,他/她有这种自动思维,我会告诉他/她说什么?”这个技术帮来访者走出自我,想到如果朋友遇到这种情况,自己会怎样去开导或劝解对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新想法的内化。
7.3.1.4 不适应想法自我检核表(廖风池)
它要求来访者从五个方面来评价自己的自动思维(即不适应想法)
🌹1101
前三个问题是围绕自动思维的有用性(即代价收益)来进行评价的,让来访者评价这个想法是否让自己感到愉快、与人相处更为愉快和帮助自己达到正向目的。
第四个问题(别人若处于这种情境,是否也会和我相同的想法)是他人参照技术的应用,这个技术通常可以帮助来访者走出自我,考虑其他人对此的想法和做法。
第五个问题(这个想法是否一闪而逝,而且很少再出现)比较特别,询问想法发生的频率,研究者设计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让来访者认识有些想法(特别是负面想法)是一闪而过的,不用纠正它,有时候我们去纠结它或消除它,反而会使这样的想法更加频繁出现,我们知道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思维就有这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