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县直中学 梁雪团
一般情况下,失败的教育离不开这三个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爸爸不出力。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每十年都会做一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最近的报告显示,在40岁以下被访爸爸中:最近一年从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到70%,从不或很少辅导孩子功课的占到47%。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照顾和教育下长大的。前段时间看沙溢、海清主演的家庭剧《小欢喜》。其中,乔英子的家庭就是典型的例子。乔英子成长于一个离异家庭,但哪怕父母没离婚之前,英子也是由妈妈宋倩一个人带大的。从小,爸爸乔卫东就没对英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教育有过什么帮助。剧中有一段英子和母亲吵架的场景让人泪目。英子说自己学习压力大,才会逃课,妈妈宋倩听了,眼泪就夺眶而出,她也委屈:"我压力不大呀,都是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我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中国式的妈妈,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没关系,哪怕丈夫缺席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也能以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给孩子提供最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可中国式的爸爸,却习惯了不出力。哪怕偶尔出力,也像是“诈尸式育儿”一样,不仅没带来任何帮助,还给孩子和妈妈添点乱。比如乔英子的爸爸乔卫东,孩子高三了,终于知道要关心孩子学习和成长了,出钱给孩子买了她喜欢的玩具,用讨好孩子的方式希望和孩子亲近,一味放任孩子玩耍,以此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但最后,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破坏了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有多少家庭的爸爸,有能力的,就只出钱不出力,觉得赚钱很辛苦,钱到位了就以为自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最多的一个。没能力的,就只发脾气不出力,没什么本事却还总是喜欢时不时指点母亲的教育方式。更有研究表明,爸爸付出越多、在孩子成长中的参与度越高,孩子就越聪明、适应力越强、越有责任感。没有哪个孩子希望,父亲在他的生活里,是几乎消失的。爸爸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更代表着责任和荣誉,一个不出力的父亲,又怎能孕育出一个优秀健康的孩子。更何况,有时,爸爸的不出力,只能逼得妈妈用蛮力。(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