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缕秋风携来清冽的凉意,霜降便踏着轻盈的脚步而至。这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像一位细心的信使,为季节的更迭画上温柔的句点。
01
清晨推开窗,会发现草木间凝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宛如大自然昨夜悄悄撒下的碎钻。叶片上的霜花,细密而精致,像是巧手绣出的花纹,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经霜打过的草木,褪去了盛夏的浓绿,多了几分沉静的黄与红,每一片叶子都像被时光吻过,带着从容的美感。
田野里,秋收的尾声已近。饱满的谷物早已归仓,只剩下光秃秃的田埂在霜中静默,孕育着对来年的期许。果园里,柿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红灯笼,经霜后愈发甘甜;山楂红得透亮,沉甸甸地坠着,是冬日里最鲜活的色彩。这霜,仿佛是大自然的调味剂,让秋末的果实攒足了甜意。
人们也随着霜降调整着生活的节奏。添一件厚衣,喝一碗热汤,在微凉的清晨里寻一份暖意。老人们说“霜降到,补冬膘”,厨房里飘出的炖肉香、煮菜香,都是对季节的回应。午后的阳光变得格外珍贵,搬一把椅子坐在院中,晒着太阳,看霜慢慢消融,听风吹过落叶的沙沙声,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
霜降不是萧瑟的开始,而是温柔的沉淀。它让万物在沉静中积蓄力量,等待一场雪的召唤。就像人生,总有这样的时刻,在清寒中回望,在沉淀中蓄力,只为更好地迎接下一程风景。
愿我们在霜降的日子里,都能被温暖包裹,在岁月的流转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从容与笃定。
02
偶尔有机会在霜降时节来到龙泉山。清晨的山径还凝着夜的凉意,草叶尖上缀着的白霜,是霜降最直白的印记——阳光斜斜扫过,霜粒便似碎玉般闪烁,风一吹又簌簌滚落,沾在裤脚凉丝丝的。
坡上的柿子树早没了叶片,只剩光秃秃的枝桠举着红灯笼似的果实,经霜一浸,果皮愈发透亮,倒成了萧瑟秋景里最鲜活的点缀。不远处的枫香树叶片已染透赭红,风过处,枯黄与绯红的叶子簌簌飘落,铺在地上像一层厚软的绒毯,踩上去沙沙作响。
偶有几只灰雀从枝桠间掠过,啄食着残留的野果,打破了山林的静谧。路边的狗尾草早已枯黄,顶端的穗子沾着霜花,垂着脑袋似在积蓄力气。往年常在石缝间蹦跳的蚂蚱不见了踪影,想来是钻进了泥土深处;就连田埂边的青蛙,也早已躲进洞穴,只留干涸的蛙鸣坑,默默等待来春的雨水。
日头渐高,霜粒慢慢消融,空气里浮着潮湿的草木气息。山林间的一切都慢了下来,没有了盛夏的喧嚣,只剩万物收敛的沉静——这是霜降给自然的暗号,让所有生命在寒来前,悄悄攒着力气,静待下一个春日的唤醒。
03
山间的柿子树早已褪去夏时的浓荫,枝头挂满了红灯笼似的果实,经晨霜轻染后愈发透亮,风一吹便在蓝天下摇曳,成了秋日里最惹眼的景致。
恰在此时,霜降悄然而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冷空气渐强,昼夜温差加剧,地面水汽遇冷凝结成霜,故名“霜降”。它不仅是气候由凉转寒的节点,更承载着古人对时序更迭的感知与生活智慧。
霜降的物候变化藏着自然的密码。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开始捕猎并陈列猎物,如同祭祀般为过冬储备粮食;二候草木黄落,随着气温骤降,草木叶片失去生机,纷纷枯黄飘落,大地渐显萧瑟;三候蜇虫咸俯,昆虫和蛇类等蛰伏动物钻进洞穴,蜷缩起来进入冬眠状态,等待来春苏醒。这三候层层递进,勾勒出万物收敛、蓄势待发的冬日序曲。
对于农耕社会而言,霜降是秋收冬藏的关键节点。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完成冬小麦播种,南方则忙着收挖红薯、晚稻收割,人们常说“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足见其对农事的重要性。同时,霜降后的蔬果反而更添风味,经霜后的白菜、萝卜甜味增加,柿子则变得软糯甘甜,民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说法,既蕴含着饮食经验,也藏着对健康的期许。
霜降的民俗文化同样充满生活温度。北方有霜降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认为温热的羊肉能驱寒暖身,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南方则流行赏枫登高,此时枫叶红透山林,登高远眺既能欣赏秋日盛景,也有“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此外,民间还有“霜降腌菜”的传统,将萝卜、白菜等蔬菜腌制储存,成为冬日餐桌上的独特风味。
从秋叶染霜到蛰虫蛰伏,从农事收尾到民俗传承,霜降是秋的落幕,也是冬的开篇。它提醒着人们在渐寒的日子里添衣保暖,也教会人们在时序流转中懂得收敛与积蓄,静待下一个春天的生机盎然。
03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霜降这个节气充满期待与憧憬。以下是关于描写霜降的两首古诗文:
《岁晚》——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诗中描绘了霜降后水归山壑、木叶飘落的景象,感慨岁月将尽,万物都回归到本源,蕴含着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惆怅。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苏轼:“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在词中通过描写霜降后的水痕消退、江面露出远洲等景象,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易逝的豁达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