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不只是为了验证营销猜想,更重要的是发掘潜在机会,识别未知风险。
某护肤品品牌收到这样的调研结果:
你的用户中包含64%的25-35岁的女性;
XX产品好评率达到85%;
首页商品“点击-下单”转化率达到12%;
“纯天然”是用户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
确定“纯天然”是这个关注度最高的关键词后,开发了零添加的“纯天然”护肤品。结果消费者并不买账,因为缺乏某些添加剂的护肤品气味和质地与从前大不一样。
原来,消费者追求的“纯天然”其实是对皮肤更小的刺激,而不是单纯的去掉各种添加剂。
这些数据有数值,有来源,有行为路线,而且互联网上随处可见,我们称为“定量调查”。然而,这样的调研并没有提供有意义的洞察。
这种调研问题很常见,根本原因就是调研人员过于相信数据的力量,而忽视数据背后更深刻的洞察。
如果你不知道消费者行为背后的故事,即便拥有海量数据,也只是干巴巴的数据库,最终有理有据地走向失败。
验证营销猜想往往直观简单,那需要洞察的潜在机会和未知风险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消费者身上,只是消费者没有能力告诉你真相。
如果你回到古代,调研交通工具,得到的答案可能是白龙马或乌骓马。消费者不会告诉你需要的是汽车、地铁、飞机。
但是这片消费者认知盲区就是企业获取洞察,实现创新的机会,也是一切调研风险的来源。
毕竟,如果消费者有能力直接告诉你真相,那么市场势必会变成“紫海”,企业就变成消费者需求的追随者,而不是领创者。
1.消费者存在无意识的感知偏误
制造商把人造黄油做成了黄色的,然后用锡纸包装,并且在包装上印上皇冠,给人一种高档的感觉。结果消费者认为这种黄油的口感和味道更好了。
七喜公司也有类似的发现。七喜在推出新款饮料时,在包装上增加15%的黄色,消费者感觉饮料中的柠檬味加重了。
上述基于消费者感官体验而进行的营销设计,我们通常称之为“感官营销”。
2.消费者观念跟不上企业创新
我们现在常见的办公椅几乎都是黑色塑料材质、网状椅背、有曲线构造的,坐起来贴合舒适。
但是刚刚设计出来的时候,消费者认为它奇丑无比,无法接受。
因为当时消费者一致认为大靠垫、高椅背、政治家风格的椅子才是时尚潮流。
后来,这种不受待见的椅子得到了设计界的关注和好评,还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十年最佳奖”。从此,这种椅子转身成为新的时尚潮流。
同样地,卡洛驰洞洞鞋刚上市时,消费者也都觉得洞洞鞋丑爆了。可是这款鞋子却在时尚圈先流行起来,随后,成为消费者竞相追捧的对象。
消费者观念会参照从前的大众习惯,所以通常跟不上企业创新。
市场调研中消费者看不惯的,可能正是企业太前卫的、市场太稀缺的。
在经济欠发达的时候,往往是消费者需求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生产导向);但在经济发达的时候,往往是企业领导着消费者需求积极开拓(创新导向)。
3.从众心理导致虚假信息
同宿舍男生都在打游戏,好好学习的同学反而感到尴尬。
乞丐先在碗里放一点钱再去沿街乞讨,更容易得到路人的援助。
喜剧节目的背景音乐插入一段事先录制的笑声,即便节目没有笑点,观众也会被带动笑起来。
为了避免消费者出于从众心理而隐藏真实想法,小组访谈时可以采用两种常见的办法:
访谈隔离:在不同消费者分别隔离后再进行访谈;
纸条匿名:让消费者用纸条作答,但不公开每个纸条所属的姓名。
此外,如果调研项目与实际消费或生活场景关系不大,选择互联网调查会更加便利。
4.维护形象导致虚假信息
市场调研涉及敏感话题时,消费者为了维护身份形象,往往会故意说谎。
年轻女性偏爱低热量食品,会说是因为颜值高、更时尚,而不会说是为了减肥。(我才不胖呢)
家庭少妇购买电饭煲,会说是因为电饭煲做饭更有营养,而不会说做饭更省事。(我不是为了偷懒)
有厨卫行业的朋友咨询,关于卫生间这样的私密空间产品,消费者沟通会很尴尬,甚至回避话题。
一是保持消费者匿名。让消费者保持匿名、非公开和不被冒犯的状态是访谈的关键。
二是转移消费者心理负担。转换成第三人称,不要向消费者询问 “你怎么看”,而是询问“你觉得别人对此怎么看”。去除或改换调研问题中的敏感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细节。比如减肥茶不叫“减肥茶”,而叫“减轻茶”或“健康茶”,老年人活动不叫“夕阳红”,而叫“岁月静好”。
5.思维锚定导致低效信息
一家国际著名太阳镜品牌在做市场调研时,曾询问消费者“如果一副太阳镜可以高效过滤有害紫外线,防止眼睛失明,你愿意为这副眼镜支付多少钱?”
因为调研人员强调了“防止眼睛失明”这个特点,可以暂时唤起消费者对紫外线危害的恐惧。
这也是很多广告为了促进消费者提高价格或尽快下单常用的手段,在互联网广告所见即所得的加持下尤甚。(江湖俗称“男人怕虚、女人怕丑、老人怕死、小孩怕笨”)
但是放在调研中,我们的目的是洞察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和消费状态,恐惧意识反而会干扰调研结果。
不仅如此,调研人员的提问包含很多主观倾向和前提条件。
为了解决这个常见的误区,调研人员可以参考两种办法:
条件提取:把调研问题中隐含的前提条件提取出来,作为事先的补充问题。
倾向剔除:去掉问题表述中具有主观倾向的措辞。
比如修改为这样:
你在选购太阳镜时通常会考虑哪些标准?最看重的标准是哪些?(提取前提条件的问题)
你了解阳光中紫外线对眼镜的影响吗?(提取前提条件的问题)
你对常规的太阳镜一般愿意支付多少钱?(剔除主观倾向的问题)
你对于高效过滤紫外线的太阳镜愿意支付多少钱?(最终问题)
6.广告干扰导致低效信息
消费者告诉你喜欢一款产品的理由,可能只是重复了一段广告语,而不是真实的、连消费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深层原因。
比如喝凉茶是为了什么?消费者会说“怕上火”。
市场调研最重要的就是捕捉消费者自我流露的瞬间。
要想捕捉这些瞬间,你需要掌握两个原则:
由浅入深:访谈时不直接提问,话题慢慢深入生活和消费场景;
行动证言:访谈中记录对话的同时,不断探索消费者在行动上的依据。
7.市场调研中容易混淆的3种误差
乔布斯有句名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才发现这就是他们想要的。”
固有误差:事物与生俱来的,难以被具体识别和控制的误差。(比如消费者存在无意识的感知偏误,消费者观念跟不上企业创新)
随机误差:时间、地点、人员和事物的随机性导致的误差。(比如选取的调研样本缺乏代表性)
主观误差:个人主观的认知和行动问题导致的误差。(比如错误的调研行为导致4种误导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