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位北大心理学教授在播客中分享:一位朋友来她家拜访之后,感慨自己的育儿焦虑得到了很大缓解。原来北大心理学教授的家里也会因为孩子而常常鸡飞狗跳,那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又有什么可焦虑的呢?
这位教授非常坦然地表示:各种各样的育儿困境自己都遇到过,心理学并不能帮我们改变孩子。但她依然建议每个父母都学点心理学知识,因为心理学可以帮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孩子的问题。我个人也十分认同这个观点,心理学也许不能帮我们解决现实的困境,但它可以改变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你的态度变了,世界自然也会跟着改变。心理学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帮我们更好地面对育儿困境。
一、心理学帮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你是不是也会因为给孩子做幼小衔接,然后发现自家娃连掰手指都掰不明白而感到崩溃?可是心理学告诉我们,这只是孩子在这个发展阶段再正常不过的表现罢了。5岁以前,孩子正处于具体思维阶段,这时孩子并没有办法理解抽象的数字,他只能理解三颗糖加上四颗糖总共有多少颗,但他没有办法解决3加4是多少。直到5岁之后,孩子的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所以,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非要掰手指才能算数并不是我们的孩子有问题,相反,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孩子是非常正常的孩子。
我还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个小姐姐在教自己幼儿园的娃学英语语法,孩子抓耳挠腮始终不得要领。小姐姐很是生气,表示“我当年都是这样学的呀,为啥就你学不会。”这时,小姐姐的妈妈在一边幽幽发言:“你学这个的时候都三年级了,你也不想想他才多大。”是啊,5岁和10岁的认知水平有着巨大的鸿沟,那些在小学一年级时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到了五年级就根本算不上问题了。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发展自有其规律,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焦虑地揠苗助长,而是静待花开。
二、心理学帮我们以客观的眼光认识差距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自己曾经是学霸的家长,很容易觉得自家娃哪哪都不如自己,自己上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感受过多大的痛苦和挑战,怎么到了娃身上就这么难。这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客观来说,学霸家长的孩子可能真的不如他们自己。因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智力和身高一样,都存在显著的回归效应。也就是说两个身高远超平均水平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并不会更进一步高过他们俩,而是会趋于平均水平。智商也是一样的。孩子不如我们,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好。孩子只是正常孩子,是我们的智力超常了,这么想想是不是就舒服多了?
而另一方面,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我们都有美化自己记忆的倾向。你记忆中那个一学就会,一会就精的自己,可能也只是自己给自己加的玫瑰色滤镜呢。我就在朋友圈见过一位老同学拍了自家娃掰着手指一脸懵逼的表情,吐槽孩子学数学的痛苦。结果下面就是来自小学班主任的扎心留言:孩子一脸懵逼学不明白的样子,和你小时候简直一模一样。
所以啊,并不是孩子不如我们,只是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也曾这样困惑、迷茫、无助。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学一种全新的技能,比如拉二胡,我们就未见得能比孩子学得快许多。我也很建议家长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去尝试一下新的技能呢,这种摸索着、试探着、跌跌撞撞去尝试的感觉,可以让我们更好体会到孩子的心情,可以帮我们拥有多一点“初学者心态”,来和孩子站在一起,去体会孩子的不容易。
三、心理学帮我们以觉察的眼光看待自己
在我们因为孩子的某个行为而暴跳如雷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我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孩子的行为触动到了我们内心的哪个点?引发了我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在之前关于情绪的文章中讲过,看似引发情绪的是事件,但在事件和情绪之间有不可或缺的一环,那就是我们的看法。
比如,我们在辅导功课时会感到生气,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和队友都各自选择了各自擅长的科目,这些科目的学习在我们眼中本就不具备什么难度,那孩子所遭遇的困境,在我们看来自然就难以理解,甚至像是一种挑衅了。
如果我们和队友交换一下,互相辅导各自不擅长的功课,也许感受就大不一样了呢,毕竟那种不知道该从何处用力的痛苦,我们自己也经历过,我们自然更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但我们的看法变了,感受也就跟着大不一样。
学点心理学也许不能帮我们拥有想象中完美无缺的孩子,但学点心理学能帮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你的态度变了,世界也就会跟着改变。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变了,也许问题就再也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