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历程最早是从上初中开始的,那是上初一的一天,记得语文老师当时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写日记是一种非常好的一种习惯,要记得每天写日记。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你的作文水平就有很大的提高。”从那以后,我就每天开始写一篇日记,持续了五年,上到高三时由于升学压力过大,学业负担太重,无奈日记变成了断断续续的记录。
高三第一学期的一天,语文老师特意把我的一篇作文拿到了班上,当作范文念给全班同学,文章的内容我早已记不清了,但是那天的喜悦心情,语文老师对我的夸奖,我一直牢记着,不曾忘记。那篇优质作文,与自己平时写日记是息息相关的。
到了1990年,高考结束后我不幸落榜了,父母对我的期望变成了泡沫,我的心情也不好。那个夏天,我除了和父母下地干农活之外,其他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非常勤奋和用功。当时我是这样想的:我一定要努力写作,让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算是没有辜负父母的对我的一片苦心。暑假结束后,我选择了复读,由于时间紧迫,课业负担重,写作暂停。
自从上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这20多年,我的写作内容主要是写日记和教学反思,写作内容的比较零碎,没有目标和方向。
从2016年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开始写作,一直持续到现在。只要有空我都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发布在自己的博客、微博、qq空间、简书和自己开的公共号里。
今年5月14号我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在了经典散文网上;今年5月下旬,我的另一篇文章发表在老家民乐的一个公共微信上;今年6月29日,我的第三篇文章发表在了浙江嘉兴一个的公共微信上。这些文章的发表,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虽然我的文章暂时还没有发表在国家级的刊物上。但是我仍然每天坚持。为什么我每天要坚持写作?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写作可以带给他人启发和帮助。我平时喜欢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在读完一些文章之后,习惯写几篇读后感,然后发布在自己的公共微信里和朋友圈里,一些家长看到之后,对他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们说从我的文章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只要自己的文章对他人有帮助,有启迪,就是一种催化剂或者助推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写作的热情。
二.写作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质量。读完一本书之后,如果没有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对书中作者的观点、想法、认识都是肤浅的、简单的、琐碎而凌乱的,不够深刻、规整和系统的。写作是一个对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进行深度梳理、剖析、反思和反省的最好过程。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的一句话非常精辟:“以写促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三.写作可以联系实际,更好地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工作策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有段话说的非常好:“我说过,平庸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区别,主要不在看得见的地方——在学校,在办公室,在教室,几乎每一个老师都很忙碌,都很辛苦,你看不出谁优秀谁平庸;但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比如业余时间,比如晚上、周末和寒暑假,优秀教师就开始了自我提升,除了我上面说的阅读,还有就是写作。每天的忙碌中,有多少教育素材供我们思考、提炼、总结的啊!现在闲下来了,想想过去的一学期、一年中,有哪些教育故事值得珍藏?有哪些课堂精彩值得追忆?有哪些教育思考值得记录?有哪些工作教训值得汲取?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文字凝固下来。这将是你的一笔教育财富啊!”
众所周知,教育日记的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许多教育家、名师,如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朱永新、孙云晓等,他们的专业成长都得益于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日记的写作。正是在坚持撰写教育日记的基础上,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出版了许多部产生巨大影响的教育专著。在这一方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无论平时工作多么繁忙,事务多么琐碎,苏霍姆林斯基一直保留着撰写教育日记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满怀敬业之心,每天都是满腔热忱地投入到自己的教育工作。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进行着紧张的脑力劳动,安排好自己和学校工作的工作。6点左右去吃早饭;7点后走出办公室,来到学校门口,迎接孩子们和老师们的到来。白天他忙于工作,进行上课听课、座谈和组织活动,他还抽出一定的休息时间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长,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做学生的家访工作。晚上则坐下来思考一天的收获,撰写每天的教育日记和撰写文章。直到晚上10点之后才休息。
在他勤奋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专著和小册子、600多篇论文和15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小故事。他的作品先后被译成36种文字在各国发行,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波兰学者奥孔在1978年出版的《1900—1975年世界上的实验学校》一书中,把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列为20世纪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先后被译介到中国,他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一线教育者的欢迎。单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印刷了27次,总印数达70余万册,被无数的教育阅读组织列为必读书目,令许多中国一线教师爱不释手。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只受过8年的学校教育和2年的函授学习,他所长期任教的帕夫雷什中学也不过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偏僻农村学校,为什么在短短52年的人生经历中,他能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什么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除去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家之外,还在于他始终对孩子和教育事业胸怀大爱,坚持勤奋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坚持对自己的日记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坚持撰写教育日记。在对教育日记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把工作与思考的成果凝结成一部部智慧的结晶,写下了一部部闪耀着其人性思想的教育专著。
霍姆林斯基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但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给教师的建议》第123-124页)
所谓教育日记,也叫教育随笔、教育反思等,就是教师坚持把每天的所做所读所思记录下来。它不受一些其他成长方式的限制,以短小精悍、迅速及时、取材广泛、形式自由的特点深受教师的喜爱。教育家李镇西前面提到的写作内容也属于教育日记范围。
李镇西说过:“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教育随笔就是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一个最佳的方式。
我是从2019年才开始写教育日记,以前只是断断续续写了几年教学反思,起步很晚。
我最大的体会是:每天把工作中发生的事情,如:和同事、与家长、学生交往的故事,不论是伤心的、难过的,还是喜悦的都写,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记录,及时发现了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便于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工作的策略和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丰富了教育教学经验,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成长和发展。
四.写作是一种好习惯。通过阅读孙云晓、朱永新、林清玄等人的著作,我发现这些名人他们都养成了每天写作的好习惯。立志从文的林清玄每天都在不断地写——小学时每天500字,中学时代每天1000字,大学时每天2000字,毕业后每天3000字,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不辍。他曾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创下150次再版的热卖纪录;30岁前拿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文章数度被摘录进入语文课本;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但我会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假如晚上会死,早上我还会在写作,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
孙云晓在他的书中写到:“写作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书读久了,难免手就痒痒。少年时代的我,经常抄写一些名言名句。1970年6月1日,15岁的我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至今,写了近50年。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如果不写,就像没有晚饭一样,睡觉也睡不踏实。后来,我又尝试写诗歌和儿童故事,从事儿童研究以后,开始写教育作品,也出版过多部教育专著。有时候我看电视都做笔记。”
“一直有个愿望,闲下来的时候,把自己近50年的日记仔细回味一下。真感谢少年时代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自15岁即1970年6月1日开始,我一直坚持写日记。以文学创作为中心时,写创作日记;以教育研究为中心时,写教育日记。假日偶尔翻翻这些记录,发现自己曾经是多么幼稚,多么无知,却又是多么忙碌。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始终渴望成长,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才有了一些收获。写日记的最大益处是将一日三省吾身变为习惯,让往事并不如烟,以最可靠的个人方式记住历史的变迁。我研究过许多个案,而最丰富的个案是自己。
如果说坚持写日记让人终身受益,多媒体时代则给予日记写作流光溢彩的条件。所以,自2005年开始,写博客成为我日记的公开部分;2009年开始写微博及后来的微信,都成为我日记的公开并且是彩色的部分。我在微博上写教育感悟1800多条,成为《孩子,别慌》和《孩子,你有无限可能》两本书的重要内容。在微信朋友圈写生活感悟,也有381条(截止2019年5月23日已经665条)。最喜欢在路上的感觉,越在路上写得越多并配图片,因为写下来才是自己的,发出来便是大家的。在行走中唯有手机写作最为便捷,传播之快超越一切媒体,也就有了与君同行的美妙感受。当然,日记自有其个人化与隐私性,媒体写作永远不能取代个体隐私写作。”
向这些伟大的人物学习,我也养成了每天写作的好习惯。
“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应该是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任何教育者都应该同时又是反思者。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告诉我,不停地写教育日记或随笔,是教育反思很重要也很有效的途径。” ——李镇西
写作的好处还有好多……
写作不是为了获得点赞,更不是为了赚钱,而是通过每天的练习,提升自己的文字编辑能力,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摆脱精神世界的空虚寂寞,获得一种更充盈饱满、丰富清雅的精神生活。让自己成为一个追光向阳、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积极、乐观、睿智、爱生活的人。
对我来说写作已经变成了像空气、水和食物一样生活的必需品。余生定当以文字为伴,以书为友,每天用文字记录成长、表达心情、叙述感悟,在文字的陪伴下,过一种丰富安静的精神生活,倍感美好、清雅、充盈和富足。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一个热爱教育,关心学生成长,业余时间喜欢读读书、写写文字的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