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国外学校官网的一些“领导”照片,院长站在灶台旁拿着烘培夹,往银色花纹的大盘子里盛放松饼,身旁立着一条金毛犬。侧旁文案描述他的学术成就,并叙说他对厨艺的热情和对家的眷恋。在工作形象中流露私人爱好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加分项。——摘自《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之《小砝码》
先生很喜欢带着朋友们来家里聚餐。讲真,我不喜欢。在看到杨素秋的这段文字,蓦然发现,其实这是先生难能可贵的品质——朴素,真诚。
尽管我从来没有否认这样的品质,可我却以为人和人之间应该保有边界,包括作为私密所在的居所。你大可以抬头看看,多少人稍有会经常邀请朋友、同事们三不五时到家里来,打牌聊天品尝自己的手艺,更遑论稍获一点成就、地位的人?
我也被当下的世俗同化了,被所谓的“边界感”误会了。冰冷的城市人,铁门对铁门,相见不相识,人情冷漠,求助无门,我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扎下了阻挡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藩篱。
我还记得,当初去女儿美国的住家家里,阳台上老外们摇晃着啤酒,啃着大羊排,笑容很是畅快。我们极力融入其中,先生还小试厨艺。聚餐宾客俱欢。我们也领略了异国那种随意,开放,坦然的相处方式。
体制内待了这么多年,职场上下属们眼里的风格俨然是女强人的样子,雷厉风行、走廊路快速而有节奏的高跟鞋哒哒声,老远就提醒他们我来了。即使我从来不觉得自己严肃严厉,但很多年轻人依然看见我会害怕。是工作需要我以这样的形象出现?我还记得当初刚被提任到副处,朋友就提醒我,以后讲话可要慢,要掷地有声,不要哗哗哗像扫机关枪。是想要显得更加权威吧。
可我想要的是专业上的权威,而不是官威。只要不是在一些严肃的场合、在正襟危坐的会场,我都会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手把手教教年轻人如何积累自己的专业、如何疏解自己的压力。
我讨厌那些“擅长把笑容和声调放在带刻度的容器里,面对上下级,精确地进行度量、增添、分配(摘自该书)”,也竭力避免自己成为那样的人。职场我不屑于溜须拍马,但至少做到不说假话,闭口沉默。
专业上权威,为人上亲民,这不矛盾。有人亲民只是在面上,有人却真心喜欢在基层嘻哈一片,有人以身披人间烟火气为常。
我们在拍照合影的时候,严格遵守职务的高低排位,一丝一毫不能出错。合影中每个人严肃不失热情的形象,也刻意呆板,索然无味。
这样环境的熏染下,先生依然能初心不改,真是难能可贵了。尽管平素我也对他颇多微词,可有一点我并不吝于点赞:每年他还会给在他职业生涯中多有提携和帮助的各位前辈、领导们逐一拜年,这个每年是从他们退休之后开始的。
你看,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仰望星空”。
虽然我们看到这样那样的不满、愤懑,虽然大家都在说“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但还有很多人,坚持本真,心怀慈悲和感恩,嗯,那就请大家“明天继续用微微发烫的心情上班吧(此句该书)”。